想減重?試試晚餐後斷食到隔天早餐!限時飲食降低代謝綜合症風險

代謝綜合症是指一個人身上出現血糖稍高、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體重過重等狀況,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據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可知,改善生活型態可減緩二型糖尿病出現。同時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項研究指出,使用「限時飲食」的生活型態能降低代謝綜合症症狀。

美國研究:降脂蛋白新發現 有助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眾所周知的國病「糖尿病」,在台灣有九成以上患者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特徵是胰臟功能正常分泌胰島素,器官卻無法使用胰島素。原因有胰島素阻抗功能,以及胰島β細胞過量分泌胰島素,卻不能控制葡萄糖進入細胞內;另一種是胰島素分泌量太少,不能降低血糖滿足身體需求。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發現「降脂蛋白」adipsin,作用是增加胰島β細胞的分泌。未來可望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預防,或成為新的治療策略。

重訓不練腿增血管硬化風險 醫界推AI教練

腳尖微開,慢慢往下蹲,紅燈亮起就是姿勢錯誤!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指出,日本研究發現,重訓只練上半身,比練下肢的人的血管硬度增2.2倍。為鼓勵民眾正確運動,學會與台科大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團隊合作,開發「智慧教練」,透過影像動態捕捉,幫大學生揪出深蹲誤區。花凱龍提醒,應遵守深蹲十字訣「齊肩微外八,先臀後膝蓋」,減少膝蓋、腰背負擔。

衛報:古老基因的突變 增加人類心臟病的機率

依英國「衛報」報導指出,人類的祖先在200至300萬年前因 CMAH 基因的突變,導致人類比其他物種更容易罹患心臟病。全球有 1\3 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CVD),多數因不良好的生活習慣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但其中有 15% 的人心臟病發作不是因生活習慣不良所引起,而是因CMAH 基因突變,導致人類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提高。

愛吃甜食腦細胞死得快 中國研究:這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一年四季不吃甜食,真的對不起資深的甜黨們,而且甜點甜甜的味道,更讓大小朋友趨之若鶩。先聲明編輯沒有性別歧視,但編輯發現對女孩們來說,不管吃多飽、吃多撐,胃都有空間能放甜點,所以偶爾開玩笑描述女性有「第二個胃」。在討論甜食之餘,意外發現一篇研究這麼描述的,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導致大腦的海馬體有神經炎症反應,讓神經元丟失。

研究新寵兒─餘甘子 喚起客家人的酸甜記憶

在今年發表一篇研究中,描述餘甘子是富含抗氧化的水果,可改善身體發炎的症狀。在客家村庄常見的餘甘子,是結實纍纍的綠果子,本身帶有酸甜酸甜的滋味,是老一輩客家人常吃的零嘴。比對過往文獻發現,餘甘子在印度與中國的民俗醫學中,被定義為高營養價值的水果,因應前幾年的食安風暴,民眾害怕自己吃不安心,自己摘種餘甘子,並採用「酵道自然農法」、「三層立體種作」的方式,希望推廣餘甘子的好,意外打造出屬於臺灣人在地的品牌─樹重奏。

WINWIN打包勝利 兒童科普教育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