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第二型糖尿病多源自肥胖 降低糖尿病威脅很簡單

尚未有留言

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提到,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有16萬人,其中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同時其中也提到2000~2014 年,我國糖尿病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 0.6%~0.65%。英國研究指出,減肥能夠減緩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

英國新堡(Newcastle)轉化與臨床研究中心的Roy Taylor提出研究結果,指出減肥能持續逆轉減緩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同時與肝脂肪代謝的胰島功能有關。這項結果發表於《Cell Metabolism》上。

糖尿病分為一型與二型,第一型糖尿病多為先天,而第二型糖尿病多為後天,成因多與肥胖、飲食生活型態不良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同時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這類患者的胰臟有能力製造分泌胰島素,但身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

早在2008年,Taylor便提出雙周期假說,提到長期高卡路里飲食,會造成肝臟脂肪累積,使肝對胰島素產生抗體。不斷分解、生成「糖」。血漿中的糖含量居高不下使胰島素含量進一步上升。

因胰島素的抗性,糖合成通道受阻時,胰島素代償性啟動脂質合成流程,使血中的糖轉化為脂肪,存在肝臟、胰臟等器官。

脂質合成流程為:肝臟終極低密度脂蛋白轉化成甘油三酯的量增加,血液中的飽和脂肪酸增加,將損害細胞的正常功能,造成進食後能分泌的胰島素減少。雖胰島素仍能緩慢分泌,但患者進食後,會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

團隊的前期研究證明,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糖與脂肪酸代謝刺激環境下,細胞將產生分化,產生胰島素能力將大大削弱。72% BMI指數大於40 kg/m2的肥胖者不一定有第二型糖尿病,但第二型糖尿病復原的人,體重多恢復到非肥胖水準。這代表胰島細胞的功能異常,與體脂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針對進行減肥計畫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只有白人)的身體指數進行兩年的監測,發現:治療24個月後,36%患者症狀有緩解趨勢,肝臟與胰臟脂肪含量明顯降低。肝臟的極低密度脂蛋白到甘油三酯轉化率降低到正常水準。這項結果說明,第二型糖尿病的緩解,與肝源性VLDL-TG的降低有關。

另外有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後期會復發,研究者認為是因病情緩解時體重下降,隨後體重上升,血液中的脂質從頭合成棕櫚酸含量明顯上升。研究認為,這與肝臟、胰臟脂肪的重新累積有關,表示β細胞功能異常。

 

葉立斌 記者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