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甜食腦細胞死得快 中國研究:這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尚未有留言

一年四季不吃甜食,真的對不起資深的甜黨們,而且甜點甜甜的味道,更讓大小朋友趨之若鶩。先聲明編輯沒有性別歧視,但編輯發現對女孩們來說,不管吃多飽、吃多撐,胃都有空間能放甜點,所以偶爾開玩笑描述女性有「第二個胃」。在討論甜食之餘,意外發現一篇研究這麼描述的,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導致大腦的海馬體有神經發炎反應,讓神經元丟失。

該篇研究是這麼描述的腦袋細胞如何受損的,當高果糖飲食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減少短鏈脂肪酸生成,導致腸上皮屏障損傷,通過高水平的血清內毒素誘發老鼠海馬體的神經炎症反應,導致神經元丟失。該研究來自南京大學孔令東、李建梅等人的研究課題,該論文也發表於Microbiome。原來當我們正在大啖零食的時候,腦細胞竟在死地求生,這訊息一出,讓整間辦公室正在吃餅乾的同事,默默放下手中的餅乾(目前編輯正以文字即時報導大臺北某處地區的辦公室一景)。

論文中,高果糖飲食指的是西式餐點中,高糖、高脂的食物,這些也與神經系統發炎分不開關係,而且以往的研究已明確指出,長期高糖、高脂的飲食模式容易對神經細胞造成重大打擊,傷害哺乳動物、人類在情緒、認知行為等。別看腸胃道微生物沒什麼,他能影響大腦的免疫細胞,而且免疫細胞中的小膠質細胞是腸胃道微生物的好朋友,小膠質細胞能調節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產生和神經元功能。試想一下,禍從口入不是不可能,若飲食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果糖毀大腦」自然有成立的可能。

實驗老鼠幸運成為高果糖飲食的第一批犧牲者

被選入實驗的老鼠們吃八週甜甜的高果糖飲食,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身體檢查。不檢查還沒事,一檢查發現,老鼠的智慧核心海馬體齒狀回裡的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顯著增加,新生神經元減少,再看看各種炎症細胞因子,I L-1β、TNF-α和IL-6數值都明顯的升高。簡單句話概括,海馬體出現神經發炎,而且神經元丟了,為了確定是不是腸道微生物在搗亂,科學家給老鼠餵了點廣效性抗生素,把腸道微生物瞬間秒殺一下,雖然並沒有完全殺光光。兩相對比之下,服用抗生素的果糖老鼠,發炎症狀沒那麼嚴重,只是細胞因子、小膠質細胞少一點點。這說明,的確是腸道微生物們的異動禍害神經元。

 

圖說:高果糖增加炎性細胞因子

進一步給腸胃道微生物做檢查,16SrRNA測序,科學家們發現,八周高果糖飲食對老鼠腸道菌的種類影響並不大,但它們的組成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擬桿菌的豐富度明顯下降,而變形菌、厚壁菌有增加的趨勢,重點是脫鐵桿菌、螺桿菌等致病菌也增加了!奇怪的是,雖然瘤胃菌等以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為特徵的菌的豐富度增加,但老鼠糞便中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SCFAs數值降低

圖說:吃下高果糖老鼠的腸胃道狀況。

當微生物有暴動時,來看看腸道有什麼變化?原來,腸道粘膜變薄很多,一些固有的形態特徵都消失了,上皮細胞變得稀稀疏疏的。關鍵提示,腸道屏障可是很重要的免疫屏障,果糖老鼠腸道內NLRP6炎症小體功能產生bug,可以說明整個腸道面臨著免疫失衡。

老鼠大腦的搶救大作戰

既然短鏈脂肪酸少了,不知道補充點Pioglitazone(第二型糖尿病的用藥)行不行,科學家嘗試Pioglitazone,原因在於Pioglitazone能激活PPAR-γ的受體,是丙酸鹽在腸道內的直接作用靶點,在功能和免疫方面也有密切關係。短鏈脂肪酸和Pioglitazone某種程度上,挽救的老鼠亂成一團的微生物組成,腸道上皮細胞的狀態看起來稍微有改善,更重要的是短鏈脂肪酸和Pioglitazone增加NLRP6的水平,改善了免疫障礙的困境。驚喜的是,在科學家努力搶救下,老鼠的腦細胞有救了,炎性細胞因子和小膠質細胞水平明顯降低,新神經元開始茁壯成長。

幸運的是,這批快樂吃多糖的小鼠暫時還沒太笨,在兩種認知測試中的表現都還算正常,但也別高興太早,之前研究的小鼠可是15%果糖溶液吃了八週就記憶力喪失,但是必須提醒的是,不同的動物對糖的敏感性不同,也有可能是糖吃得不夠多。

參考資料:
Dietary fructose-induced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ouse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a benefi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圖片擷取自freepikPexels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