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是累積來的! 專家建議及早就醫

尚未有留言

腸道對壓力有較敏感的反應,不管是緊張累積太多的壓力,還是生氣、焦慮等導致情志波動起伏過大,皆有可能造成腸道不適引發腹痛,時間久了轉成慢性,形成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陳重嘉指出,腸躁症是長時間積累出來的,建議民眾發現問題提早就醫,若病況較輕者,可搭配飲食、運動、調整作息做改善。

長期放屁、腹瀉、腹痛要注意!

反覆性腹痛、便祕或腹瀉為腸躁症的主要症狀,有時也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或同時發生、腹脹、放屁、腸鳴或腸道運動習慣改變等症狀。罹患腸激躁症的患者,以無法妥善處理壓力的年輕人居多,但近年來生活壓力逐漸升高,年齡層較大的患者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腸躁症屬於功能性腸胃疾病,亦即腸道機能發生異常,但各項檢查結果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狀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炎或癌症等疾病,也未觀察到生理結構上的缺陷。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而且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健康異常狀況,症狀也可能會改變、消失或反覆發生。

圖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腸躁症-中西醫病灶位置大不同 

中醫治療腸躁症的目的是緩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腸躁症的病因以情志因素最為重要,而肝的疏泄、代謝功能和情志有密切關係。陳重嘉表示,腸躁症在西醫病位在自律神經、大腸、小腸,與中醫認為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肝經由調節氣機的升降亦會影響大腸的傳化功能。不論是憂思氣結傷脾或鬱怒傷肝,都會導致肝脾不和,致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肝氣鬱滯,橫逆脾土,亦導致脾失健運,影響腸道蠕動功能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

陳重嘉指出,腸躁症病機主要在於肝脾不調、運化失常,大腸傳化失司,日久及腎,形成肝、脾、腎、腸胃諸臟腑功能失常。因此,早期出現每因情志抑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多屬肝鬱脾虛證;若出現腹痛或腸鳴腹瀉、大便黏膩不暢,或腹瀉便秘交替、煩悶納差、脘腹喜噯多屬肝脾不調,寒熱錯雜;後期會累及腎,可表現清晨腹痛腸鳴即泄、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屬於脾腎陽虛等證候。所以,「疏肝理脾」是治療腸躁症的主軸,藉由疏通調達諸臟腑、補虛瀉實來調整氣血的通暢順達。

腸躁症除了可用中醫調理治療外,並建議患者改善腸躁症的方法:首先是生活習慣的調整,鼓勵患者增加運動量,儘可能減少生活中易造成壓力的情形,且獲得充足的睡眠仍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可做一些抒解壓力、舒緩焦慮的活動,如打坐、瑜珈等,適時調整心情,才能減輕腸躁症的症狀。

圖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調整飲食習慣 遵循低FODMAP飲食

其次為飲食習慣的調整,改變飲食內容,或許有助於改善腸躁症。鼓勵患者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改善便秘,遵循低FODMAP飲食(low FODMAP diet)模式,避免攝取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研究認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改善腸躁症,包括豆類、水果、燕麥產品等。此外,避免食用麩質(gluten)食物,這些多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與其製品中,所以要注意穀片、穀類、義大利麵等各種食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王香蘭指出,燕麥分為「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與「水溶性膳食纖維」,而因型態不同,麩質含量也不同,仍建議民眾均衡飲食。陳重嘉表示,腸躁症會造成生活或工作上的困擾,患者需耐心接受治療,遵照醫囑改變飲食習慣、經常運動及適當抒解工作壓力、舒緩焦慮,才能擺脫腸躁症的糾纏。

FODMAP知識+:

FODMAP(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亦指可發酵性短鏈醣類多元醇,可視為容易發酵的碳水化合物,若大量攝取甜味劑、乳製品、啤酒,容易在腸道細菌大量增生,改變腸道通透性與腸腔中的物質,造成腸腔膨脹並引起上皮細胞的損傷與發炎。

富含FODMAP的食物如下:

  • 果聚醣或半乳聚醣類的寡糖類食物—包含小麥、裸麥、洋蔥、大蒜、菊糖(存在於蘆筍、大蒜洋蔥、韭菜)、豆莢、扁豆、朝鮮薊、豆漿、杏仁奶。
  • 乳醣類的雙醣食物—牛奶、優格、冰淇、起。
  • 果糖的單醣類食物—玉米糖漿、蜂蜜、龍舌蘭草、蘋果、梨子、西瓜等水果。
  • 多元醇類食物—有硬核的水果(例如桃子、李子、櫻桃、蜜棗),蘑菇、花椰菜、山梨糖醇、麥芽糖醇、甘露醇、木醣醇、異麥芽酮糖醇或巴糖醇,這些多元醇為甜味劑,可能存在於低熱量加工食品,例如:口香糖、無糖果醬糖果、清涼口含錠劑。

參考資料:

  1. 洪窕淇、賴冠菁。FODMAP 飲食對腸道症狀的影響。台灣營養學會雜誌 2015;40:79-86
  2. Halmos EP, Power VA, Shepherd SJ, Gibson PR, Muir JG. A diet low in FODMAPs reduces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14;146:67-75.
  3. 台灣小腸醫學會-發炎性腸疾患(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的飲食問答篇

People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