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癌物美登素(DM-1)的傳輸系統候選發展藥物DBPR186

利用抗體與抗癌藥物結合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為新穎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門趨勢,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簡稱生技藥研所)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團隊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取代抗體的專一性結合角色,發展新一代抗腫瘤藥物。

 

 

該技術是利用大量表現在腫瘤部位的磷脂醯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 PS1,2),作為顯著的標靶分子結合藥物進行抗癌。研發團隊歷經四年多的時間,在經濟部經費支持下,利用二甲基吡啶胺之新穎衍生物結合PS的特性,成功於今(2020)年8月研發出新型抗癌物美登素(DM-1)的傳輸系統候選發展藥物DBPR186。

此化合物將抗癌藥物DM-1傳遞至腫瘤組織與腫瘤組織中,與高濃度的PS結合後,再將DM-1釋放出來,如此可增加腫瘤中的藥物濃度提升抗癌藥效,並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二甲基吡啶胺之衍生物之傳輸系統除具備上述之特性外而其另一個亮點為所傳遞的藥物可再次增強辨識PS信號,並可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期使以優化治療效果。

 

本院生技藥研所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團隊涵括藥物化學、分子生物、藥物動力與動物藥毒理實驗室等四個實驗室,各實驗室分階段執行不同任務,合力產出具發展潛力以及具專利性之新穎候選發展藥物DBPR186。首先,由鄒倫副研究員的藥物化學研究團隊(潘佩芸、賴怡頻、吳韋廷、劉冠良等人)經過不斷地嘗試,合成二十多種特定官能基作修飾的二甲基吡啶胺衍生物。

由徐祖安研究員實驗室進行表面電漿共振評估與確認二甲基吡啶胺之衍生物可以有效增加與 PS 的結合能力。藥物化學研究團隊則將其與抗癌藥物DM-1結合,合成九十多個複合體,並藉由連接子(linker)優化增加傳輸系統的親水性,以提高複合體在體內的作用效率。合成的複合體由葉燈光副研究員實驗室進行藥物動力學試驗,藥物化學研究團隊也同時設計新穎連接子與DM-1結合,以提高複合體藥物動力穩定性,投送DM-1至腫瘤組織,與PS結合後linker才斷裂進而釋放出抗癌藥物DM-1。

 

接著,由陳炯東研究員實驗室團隊(邱泰裕博士、徐嘉瑜博士以及數位研究助理)接手動物藥理與毒性試驗,並於三陰性乳癌(HCC1806)腫瘤的動物試驗結果發現:DBPR186(3 mg/Kg,每週一次連續3週)可使大腫瘤(~700 mm3)完全消失,且動物之體重與活動力並沒有明顯改變。

目前已進行DBPR186的專利布局​,並已與國內藥廠進行產學合作,期能達成延續智慧財產並創造產品價值之階段性目的。此研究採用新藥與類新藥的研發策略,利用本院生技藥研所整合性技術團隊進行藥物研發,期能提供國內生技醫藥產業優質之技術來源,更希望將具產業發展潛力的研究成果,早日技轉予國內外生技醫藥業者,把國內研發的新藥技術與產品推向國際,達成最終造福患者的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

Len Wu

作者

Len Wu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