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療法」 腸道菌不但減肥還可預防代謝疾病

生醫觀點介紹過腸道菌能影響心情,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關鍵,為了維持生態平衡甚至發展出糞便移植的醫療方式,但日前國衛院研究證實腸道的菌叢生態也會影響肥胖與代謝症候群。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宿主調控腸道菌相(gut microbiota)平衡的新機制,證明特定腸道菌相能有效增加宿主能量消耗而達到抑制飲食所引起肥胖的效果,並證實遺傳基因和飲食因素對腸道菌相的平衡皆有關鍵作用。

存在人體內外的微生物總數有人體細胞總數的數倍之多,稱之為「人體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有別於以往認為細菌有害健康的刻版印象,近年許多研究發現,這些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在維持人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與人體形成一種共生關係。其中,腸道菌相的平衡,與人體肥胖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與精神及神經退化等疾病皆有密切關聯,可視為人類維持健康重要的共生夥伴。

近年研究發現,剔除雙特異性去磷酸酶dusp6基因的小鼠能抵抗高脂飼料造成之肥胖,然而其作用機制仍不清楚。研究團隊利用細菌16S rRNA基因次世代定序分析,發現dusp6基因剔小鼠帶有與野生型小鼠不同的獨特腸道菌相。目前已知高脂飼料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引起慢性輕微發炎與肥胖,研究卻發現dusp6基因剔除小鼠能在餵食高脂飼料的情況下,維持腸道菌相的恆定,抑制發炎反應,進而達到抑制肥胖的效果。團隊將dusp6基因剔除小鼠的腸道菌相經由糞菌移植至野生型小鼠,發現被移植鼠不僅增加能量的消耗,也明顯抑制高脂飼料造成的體重增加、脂肪生成與脂肪肝的症狀。

為了瞭解dusp6基因與腸道菌相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RNA定序分析dusp6基因剔除小鼠的小腸轉錄體(transcriptome),發現dusp6基因缺失會加強細胞緊密度相關的緊密連接(tight-junction)蛋白的表達,顯示dusp6基因在調控腸道代謝與通透性扮演重要角色。進一步功能性分析證實,dusp6基因缺失會降低腸道上皮細胞的通透性,亦即增加其緊密度,藉此維持腸黏膜與腸道菌相之間的平衡,並避免細菌內毒素滲漏至血液循環而引起全身性慢性發炎。此外,dusp6基因剔除能逆轉被高油脂飼料擾亂的腸道基因群表達,降低高油脂飼料引致的T細胞發炎反應,透過穩定腸道免疫調節來維持有利於宿主代謝之菌相。

綜合團隊研究成果,發現可透過調控dusp6基因來穩定有益於宿主代謝之腸道菌叢生態,此機制將可被應用於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之治療或預防,目前已提出美國「暫時性」專利申請案。另外,研究人員已掌握培養出具有抑制肥胖效果的腸道菌相的關鍵方法,正進一步篩選菌株進行測試,預計在一至二年內可以完成效果驗證。未來將利用此研究所建立之腸道菌相分析與培養平台,積極發展疾病導向的微生物群系治療技術,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系列期刊:《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

 

原文獻:

Jhen-Wei Ruan. et al.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 deficiency regulates gut microbiome and transcriptome response against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 Nature Microbiology 2, Article number: 16220 (2016)[/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