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農藥易引發慢性疾病 有機農法讓你「食」在安心

尚未有留言

近來,許多媒體曾大幅報導:「研究:有機食物沒有更營養,無益健康。」但經過台灣大學農藝系郭華仁教授嚴謹的學理考證,發現這是天大的誤會,實際上這是取材於2012年的研究報導。

countryside-336686

當年一篇學術論文(Smith-Spangler),標題是『有機食物比慣行農法的食物更安全、更健康嗎?』,論文的摘要表示:「有機食物中有益健康的成分沒更多,但有害物質,如農藥殘留與(肉品的)抗生素、病菌…等,會較少。」郭教授問:「既然少了有害物質,怎麼說無益健康?」。

慣行農法當道 田園不再自然

曾經,您有站上那鬱鬱蒼翠的農田上,踩著鬆軟的土壤,聽聞那天然風味的鳥語花香? 然而,現代都會化的生活,多數人皆少有機會碰觸到農業,即使偶爾經過農田,也感受不到自然的氣息。 因為現代農業倡用「慣行農法」,即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除草劑的農耕方法,這樣的好處是初期可以增加農貨的產收,但是長期下來,它帶來的卻是可怕的負面效益:

  1. 土地貧乏:施用過多氮肥,土壤中此類細菌將會減少,而需要養料的細菌就會增多,把土壤有機質用光,進而讓土地越貧乏。
  2. 破壞生態平衡:農藥不僅殺蟲,也毒殺多種田野生物,除了破壞生態平衡外,農藥殘留也是現代人食用蔬果的最大問題之一,過量農藥間接累積於人體內,造成肝臟、腎臟的負擔,影響人類健康。
  3. 水土保持失衡: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土壤表層植被死亡,無法涵養水份,且因缺乏植物的根吸附土壤,導致大雨大水沖刷時,容易出現土壤流失。

farmer-veggies

政府應鼓勵有機農法 倡導自然生態與人文發展的結合

台灣自1992年起,推行有機農法已有20多年,然而有機田佔農田總面積,比例也僅0.8%,僅花蓮、台東有較多的有機田,其他地區比例更低。推行著實不易,主因有三:

  1. 觀念與習慣難改:二戰後,各國政府為配合產業發展,長年教育農民需使用此類化工品。
  2. 如同毒癮般,已無法停用: 由於長年使用化肥及除草劑,造成土壤生態與植被的改變,原本多數有利於植物生長的生態系統已死亡。
  3. 成本費用問題:農民以除草劑降低人工除草的成本,即使想轉作有機農法,也受限於門檻較高,政府對應的補助較少,農民無力承擔經濟面臨的壓力。

針對於此,郭華仁教授給政府相關單位的建議:

  1. 法規面:訂定有機農業法納入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及有機農促進條例草案的精神。在促進方面,需要每年提高有機預算占農業總預算的百分比,可以仿效歐洲的做法進行轉型期補貼、有機補貼,也可以鼓勵小農合作成立有機專區。農委會準備開放原住民保留地進行野採,這些地區也可以進行有機驗證。此外,目前官方僅認定經過第三方驗證的農產品為有機農產品,各種獎勵也僅只於此。建議新法納入第二方驗證,由消費者依照自己的標準,向可靠的生產者直接購買。
  2. 執行面:與民間團體合作展開全民教育,說明全面化有機農業的重要性與急迫性。所謂全民,除了務農者與消費者,還包括政府官員、農業教育與研究人員等。此外也需講求推展的先後次序,如高山逐漸及於海邊、集體經營地區先於個別小農地、未汙染農地先於受汙染農等。

有機食品雖已推行多年,民眾大多也都了解有機食品含有較天然健康的物質,但礙於政府政策問題,在有機農作的推廣仍有一定的難度。郭華仁教授認為目前的農業有如:「加護病房型農業」,隨著人類長年使用石油製品,除作能源、一般民生製品外,也轉作農藥、化肥使用,然而,隨著石油遲早面臨消耗完的一天,及目前水資源的逐漸匱乏、溫室效應…等人為因素造成環境改變,進而影響生態變遷,這些都會帶給人類生存嚴重的影響。有機農地的提升是根本解決諸多環境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


 

【專家簡介】郭華仁

台大農藝系 名譽教授

研究專長:
種子技術、種子生態學、有機農業、農業科技法律

著有《種子學》,並致力於有機農業法政課題。

 

 

林詳崴 研究員

作者

Will 林詳崴 研究員

擅長生技研究發展與市場應用之專文報導,對於產業市場分析與國家政策法規擁有精闢獨特的洞察力及個人見解,致力推廣生技及醫學新知,希望能與讀者一起關心並參與生技醫療產業,共同迎接新世紀產業「生醫時代」的來臨。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