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疾病-憂鬱情緒新妙方:「菌-腸-腦 軸線」是關鍵!

尚未有留言

「憂鬰症」與愛滋病和癌症同樣惡名昭彰的疾病,正悄悄地向台灣社會襲來,礙於精神疾病的汙名與標籤,民眾經常懷抱恐懼與誤解,使得憂鬰症的病患錯過早期介入的黃金治療時期,有感於門診病人和家屬的痛苦,蔡佳芬醫師決定走入社區宣導,從預防醫學做起,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Depression

面對民眾詢問如何預防憂鬰症或擔心自己可能有憂鬰症的疑慮,蔡佳芬醫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憂鬰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到憂鬰症,建議維持健康身心的方法,不外是規律的生活作息和營養均衡的飲食,但現在多一項新選擇,補充精神益生菌,紓解壓力與身心症狀,或許能幫助你避開憂鬰症的情緒浪潮。」

當消化醫學遇上精神醫學-菌腸腦軸線理論的新突破

早在上個世紀,肝膽胃腸科的醫師們就熟悉利用抗生素、益生質或益生菌改善腸道菌叢的狀態,讓病人恢復健康。21世紀後,為了解開憂鬰症與自閉症的謎題,精神科醫師們也嘗試解決病人臨床上出現的功能性消化疾病,動物實驗證實,特定益生菌能改善病人腸道發炎的症狀,且能有效改變腸道血清素的濃度,腸道菌可能影響精神心理的研究已漸趨成熟 也是近年來引發醫學界熱烈討論的「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 gut-brain axis)」。

2015年10月Nature期刊刊登了“Brain Meet Gut”專文,文中列舉多項指標性的菌腸腦軸相關研究,McMaster大學Stephen Collins教授長期追蹤因感染大腸桿菌與曲狀桿菌而導致罹患慢性腸躁症的病患,並且發現這些病患當中有極高比例合併罹患憂鬰症及焦慮症,這項研究成為帶動相關研究的濫觴,啟發許多國際機構競相針對菌腸腦軸研究投入資源,在台灣,由蔡英傑教授帶領的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亦開發出「PS128精神益生菌」,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能夠改善實驗鼠的憂鬰行為,調節實驗動物腦內的多巴胺和血清濃度。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2

理論與實務結合-從腸道保健看憂鬰症防治

臨床上經常見到精神科患者併有消化問題,部分精神用藥也有便秘與抑制食欲的副作用,蔡佳芬醫師在門診時也常遇到病患諮詢藥物之外的選擇,蔡醫師相當樂於推薦患者使用較安全、無副作用的益生菌作為輔助。

蔡佳芬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時提到,一位罹患憂鬰症的婦女平時十分注重攝取蔬果,但仍有便祕困擾,並明言拒絕軟便劑,蔡醫師評估後,建議病患使用精神益生菌,經過幾個月服用,病患狀況逐漸穩定,而陪伴婦女就診的丈夫也明顯感受到妻子情緒較為安穩,甚至自己也一起服用,舒緩長期照顧患者的身心壓力。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

精神健康從「腸」計議-好心情飲食指南

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或是遭逢失戀、失婚或失親等重大創傷事件,許多人的情緒困擾通常伴隨不規律生活與飲食失調的狀況,因此出現暫時而輕微的焦慮或憂鬱症狀,蔡醫師推薦下列食物,改善身心狀態:

  1. 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可穩定神經、緩解疲勞:
    小麥胚芽、動物瘦肉及肝臟、堅果、深色蔬菜(綠花椰菜、波菜…等)、奇異果。
  2. 富含色胺酸的食物,為身體製造血清素的材料,協助神經傳導:
    大豆、香蕉、牛奶、南瓜子、芝麻、鮭魚、鱈魚。
  3. 富含鈣、鎂的食物,神經傳導需礦物質作為訊息傳遞的輔助功能:
    牛奶、小魚乾、黑芝麻、豆腐、海帶。
  4. 功效經科學驗證的保健食品:精神益生菌,富含Ω3脂肪酸的魚油,維他命B群

蔡醫師亦提醒大家,坊間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份食物療癒心情,雖具有暫時提振心情的功效,但其效果短暫且有上癮疑慮,並不建議憂鬰症患者經常使用。


蔡佳芬 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經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研究員
臺北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
專長:
失智症、老年憂鬱症、身心醫學、睡眠障礙、內外科疾病併有情緒障礙行為障礙

林詳崴 研究員

作者

Will 林詳崴 研究員

擅長生技研究發展與市場應用之專文報導,對於產業市場分析與國家政策法規擁有精闢獨特的洞察力及個人見解,致力推廣生技及醫學新知,希望能與讀者一起關心並參與生技醫療產業,共同迎接新世紀產業「生醫時代」的來臨。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