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也能儲存資料? DNA成為隨身硬碟指日可待!

尚未有留言

科技進步日行千里,電腦領域的大數據分析,也成為現今許多研究及醫學進展的支柱。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處理、儲存資料便成為一大課題。然而,現有的儲存方式顯然還不能滿足科學家們的需求,現在,他們把腦筋動到了活生生的細菌身上!

細菌的免疫機制成為儲存數據的好方法

來自哈佛的遺傳學家Seth Shipman及Jeff Nivala利用最新的基因修編技術CRISPR/CAS系統,將資料編碼寫入細菌的基因之中。CRISPR/CAS系統原本是細菌用來保護自己的一套免疫系統,當細菌遭受到病毒的攻擊時,便會利用CRISPR/CAS系統來辨認病毒的DNA片段,並且將部分的病毒DNA儲存在自己的基因序列之中,當下次再遇到病毒時,就可以利用儲存的片段來辨認病毒,並且啟動防禦機制,防止病毒的感染。科學家利用這點特性,將想要儲存的資料編寫成一連串基因密碼,並且在資料的前後加上一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利用這個人工合成的「假病毒」來感染細菌,當細菌啟動CRISPR/CAS系統時,就能將我們要儲存的訊息保存在細菌的DNA當中了,而這些訊息也能跟著細菌複製繁殖,一代代的被保存下去。

 

DNA可以長久且穩定的保存資料

利用細菌保存的數據資料,只要透過基因序列分析的方式,就可以讀取儲存在內的訊息,看似為一個穩定而且可以長久保存的好方法,然而還是有些困難需要克服。一個國字大約需要2位元的空間來儲存,一個大腸桿菌大約只能儲存幾個句子的資訊而已,這也是科學家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在2017年初,Yaniv Erlich 和 Dina Zielinski兩位科學家在<<Sci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利用單純的DNA,成功儲存大量數據。他們先將要儲存的資料轉為二進位的訊息,再利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將訊息轉化成為DNA序列儲存,而當他們反過來,將DNA解碼成為原來的資料時,竟然跟儲存的文件一模一樣,完全沒有任何誤差。他們已經能夠利用DNA儲存一部電影、一份研究論文,甚至是整套電腦作業系統。利用DNA儲存資料的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輕便,每公克的DNA可以儲存約215 PB(Petabyte)的資料,換算一下,只需要4公克的DNA就可以儲存全世界一整年的數據資料呢! 另外,DNA的保存期限遠遠超過現在使用的各種儲存工具,它能夠長久且完整的保存數據資料,或許,再過不久我們都可以自己合成屬於我們的資料DNA了呢!

參考資料: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8/950.long

http://www.popularmechanics.com/science/animals/a21268/scientists-turn-bacteria-into-living-hard-drives/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