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家新發現65種乳癌基因位點 榮登《Nature》

尚未有留言

由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本土乳癌的研究團隊,與國際合作,參與了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了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而這項新發現對未來不論是乳癌預防抑或是治療都具有關鍵之貢獻。

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比國外小10歲    基因體定位格外重要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表示,這是團隊合作很好的典範,有助於醫療研究上探討病因,並將預防醫學的概念更往前推進一步。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位居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萬4000多人,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除了日常飲食的因素之外,基因的遺傳更是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根據近年的數據調查,發現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竟比國外年輕10歲,乳癌致病基因點的新發現,可望讓未來基因檢測更加成熟。

與國際接軌並合作  讓乳癌基因資料庫更為完善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表示,過去,台灣醫學研究者單打獨鬥,在樣本數限制下,研究成果難被知名生醫期刊接受,此次台灣研究團隊累積10多年來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CAC)的成果,大規模分析24萬筆檢體(歐洲22萬筆及亞洲2萬筆),其中台灣約占2000筆,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乳癌基因研究。目前全球已發現70、80個乳癌基因,若再加上新發現的65個基因體位點,將使乳癌基因資料庫更為完整。

中研院建立Taiwan Biobank  住本土慢性病醫學預防治療

沈志陽說:「帶有乳癌基因者,可能發病, 也可能不會發病,不過每帶一個乳癌基因,發病機率是未帶因者的一倍多。」該研究成果已躍登於國際知名期刊《Nature》,充分展現台灣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合作的亮眼成果。在《Nature》的這篇研究中總共分析了二十四萬位乳癌病人與一般婦女,得到世人重視的研究結果,這一點往往也是台灣醫學研究的限制。過去,因樣本數的限制,常常無法發表在規模大型的生醫期刊,針對這一點政府在2012年開始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Taiwan Biobank的建立,預計將邀請二十萬社區民眾與十萬位常見慢性疾病的病人(包括乳癌),便是希望能夠突破這項瓶頸,建立本土的慢性病的大數據資料。

高雄醫學大學在2013年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陸續與全國各醫學中心分享該份資料、並共同參與研究,以了解基因與疾病、健康間的關係,以及用藥與人體基因的關聯性。 期望基因檢測、基因醫學等更精準的醫療技術,對台灣的慢性病發展能有更關鍵的進展。

Nana 營養師

作者

Nana 營養師

喜歡關注營養、健康、食品、美食等相關議題,用營養師的專業角度,將艱深的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你們分享。民以「食」為天,自己的健康靠自己來守護,擁有正確的知識是重要的第一步!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