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治療有望 臺灣技術成突破關鍵

尚未有留言

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慢性肉芽腫病,是一種先天免疫缺損疾病,發生率約為20萬分之一,主因為基因突變造成白血球功能異常,目前市售無任何治癒慢性肉芽腫病的藥物,目前僅以預防感染為主,患者須長期使用干擾素或骨髓移植,為此成大醫院、國研院動物中心組成研究團隊,合力開發「導向性奈米藥物」全新療法,利用模擬慢性肉芽腫病患的基因改造鼠,目前已成功恢復動物的免疫功能缺失。

臺灣最美的風景─從治療需求出發

罹患慢性肉芽腫的病患,在嬰幼兒期的死亡率極高,在生活中罹患嚴重感染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也很高,同時現階段昂貴的生物製劑和細胞治療模式,對病患家屬來說,是沈重的治療負擔。罕見疾病治療屬於長期被忽視的群體,研究團隊從小兒科臨床看見需求,以此為初衷從病患遺傳突變解碼開始,找出臺灣病患家族遺傳基因,針對基因突變造成的功能缺損,對症下藥,建立新療法。

圖片:國研院提供

基因缺陷為罕病發生原因之一

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謝奇璋表示,慢性肉芽腫病目前已知的致病原因之一,為人體的CybbC1024T基因有缺陷,造成嗜中性白血球細胞內質網中的gp91phox蛋白無法運送到細胞膜,無法在細胞膜合成NADPH氧化酶,因而無法產出氧活性分子。需注意的是,氧活性分子可以殺死細菌,缺乏氧活性分子,嗜中性白血球就無法殺死細菌,無法抑制細菌感染。

圖片:國研院提供

人體對薑黃素吸收率差 導向性奈米粒子成為突破關鍵

為了達到「簡單、安全」的目的,團隊運用「薑黃素」能調節免疫細胞蛋白質功能的特性,以薑黃素做為新療法的主角。為達到「簡單、安全」的目的,團隊運用「薑黃素」調節免疫細胞蛋白質功能的特性,用薑黃素做為新療法的主角,但人體對薑黃素的吸收率較差,因薑黃素是「親脂性」的多酚類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性差,進入身體後會快速代謝、消失,也可能造成細胞凋亡的副作用。

圖片:國研院提供

科技部次長暨成大醫學院教授謝達斌指出,團隊運用生物技術,讓PLGA奈米粒子包覆薑黃素,再連接特定胜肽鏈,將傳統薑黃素改造為奈米化、且具導向性的藥物,在治療時可選擇性將薑黃素釋放到細胞內的特定胞器內質網,幫助嗜中性白血球細胞內質網中的gp91phox蛋白順利運送到細胞膜並合成NADPH氧化酶,產出氧活性分子而發揮殺死細菌的效果。同時也避免薑黃素對細胞內其他胞器產生影響,減少細胞凋亡的發生。

「導向性奈米藥物」提高清除細的細菌感染力

為驗證新療法的有效性,謝奇璋教授和國研院動物中心基因改造團隊合作,將人類慢性肉芽腫病患的突變基因轉殖到老鼠身上,開發出100%可模擬病患基因型及臨床症狀的慢性肉芽腫老鼠,並運用此類型疾病模式的老鼠進行慢性肉芽腫的新療法測試。研究結果發現,導向性奈米薑黃素可提高罹病老鼠清除細菌感染的能力,同時降低細胞凋亡的副作用,達到預期的療效。由於使用的藥物和材料均經FDA核准使用的高度生物安全材料,未來此種方法的治療潛力可應用在病患身上。

圖片:國研院提供

知識+ 內質網:是細胞內的重要胞器,是由膜圍成的隧道系統,負責將特定物質從細胞核運送到細胞質、細胞膜或細胞外。

知識+ 干擾素:是細胞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後分泌的蛋白,可與周圍未受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使周圍細胞不會受到感染,但對已被感染的細胞沒有幫助。

知識+ PLGA:是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無毒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成囊、成膜的性質,被廣泛應用於製藥及醫材領域,已經通過美國FDA認證可使用於人體。

知識+ 薑黃素:薑黃的地下根和莖中含有2至6%的類薑黃素,薑黃素在類薑黃素中佔有70%。多數有關於研究顯示,薑黃素的研究從降膽固醇到改善關節炎、甚至抗癌、抗憂鬱都有,原理和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相關。

參考資料:
Curcumi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nticoagulant activities of curcumin and its derivative.
Food photo created by Dragana_Gordic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