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大腸直腸癌免驚! 多專科治療團隊集結助攻「腸」久健康

近年來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不斷增加,其中仍以長者所占比率居多。然而,許多長者仍存在腸胃道未出現不適,就不用檢查的錯誤迷思。然早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若未定期檢測,就有可能錯失早期治療良機,增加疾病風險。

 

人口高齡化增大腸直腸癌風險 必要篩檢及早做,及早就醫有保障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任致遠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常見症狀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異常減輕及食慾不振等狀況,若出現上述情形,就應主動就診、安排大腸鏡及相關檢測,進一步判斷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極力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補助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呼籲民眾積極篩檢、及早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時間。

任致遠醫師補充説明,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用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但檢測本身存在偽陰性風險,僅能作爲初步診斷的指標,為確保病情判斷的真確性,除了潛血檢查陽性患者外,建議即便檢測後呈現陰性,如本身為疾病高風險族群者,仍應定期安排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部署。

 

多元治療搭配有助減少腫瘤擴散 提早切除轉移病灶是根源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再搭配化療、放射線治療及標靶藥物等輔助治療,降低未來復發轉移的可能性。然而,臨床觀察結果有30%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晚期,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任致遠醫師說,針對無法接受手術的晚期轉移型患者,可經由化療搭配標靶治療,先縮小腫瘤及減少復發機率,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如此也能有效提升患者預後。

任致遠醫師分享,過去曾收治一位年約50歲的男性,在確診直腸癌的同時發現合併肝臟轉移,且肝臟腫瘤多達三顆,其中一顆還靠近大血管,所幸在經過多專科團隊共同評估後,結合内外科的專業建議,決定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先縮小肝腫瘤,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原發部位及其中兩顆較好處理的肝臟腫瘤,術後針對難以切除的第三顆肝腫瘤,加入放射線治療,抑制腫瘤擴大。目前患者剩餘未切除的肝腫瘤也已消失,在治療效果及整體生活品質上得到很好的療效。

 

任致遠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常見症狀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異常減輕及食慾不振等狀況,若出現上述情形,就應主動就診、安排大腸鏡及相關檢測,進一步判斷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

多專科治療團隊合作 醫療評估全面化

任致遠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評估複雜,非單純大腸直腸外科及血液腫瘤科可個別掌控,而治療過程中突襲而來的副作用或併發症,也可能導致治療流程變得繁複。因此現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趨勢已走向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匯聚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甚至一般外科等多元領域的專家建議,共同擬定治療方案,不僅實質提高治療成效,也能增添患者面對疾病治療的信心。

除了患者可藉由MDT模式獲益外,參與其中的各科醫師,也可藉此瞭解不同科別醫師在應對疾病時的不同思維及顧慮,全方位認識疾病及治療選擇。任致遠醫師提到,多專科治療團隊的合作對於疾病的評估能更加全面,透過不同面向綜合考量治療選擇,為患者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任致遠醫師指出,除了積極治療,充分瞭解治療選擇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降低疾病風險的最佳解方,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接受大腸癌篩檢與主動就診的人數都明顯減少,呼籲若本身為大腸直腸癌高風險族群的民眾,建議定期檢測,若已出現疑似症狀時,也應主動就醫檢查。

健康醫療網

作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正確的健康觀念!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