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知道只怕不知道!大腸癌早期存活率高

尚未有留言

國民健康署最新分析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高於女性,但篩檢率卻比女性低很多!許多民眾心存僥倖,認為應該不會那麼倒霉?但其實大腸病變非常普遍;50-74歲每21人篩檢,就找出1人有癌前病變或甚至已有癌症。

日出,阳光

是否為絕症關鍵在於發現的時間早晚

有些民眾心存鴕鳥心態,覺得癌症是絕症,就算知道也沒救,寧可不知道。然而,其實,決定是不是絕症的關鍵,在於發現的時間早晚。尤其是大腸癌早期病變沒症狀,趁著沒症狀,趕緊篩檢,才不會痛失良機。邱淑媞署長表示,篩檢發現的病變,94.2%是癌前病變或0~2期的早期癌症,預後極佳,存活率將近100%,因此,不要怕知道,而是要怕不知道。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根據台灣大規模推動糞便潛血檢查的經驗,已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特別呼籲,大腸癌病變非常的普遍,除了把握「四不三要」防癌撇步,千萬不要低估自己的風險,尤其是鐵板族的50~74歲男性,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除去大腸病變,腸保健康!

「四不三要」防癌小撇步

四不:不菸檳酒、不燒烤紅肉、不加工重口味、不要環境污染

三要:要天然蔬果、要多運動、要定期檢查

諮詢專家-Q&A_楊淵琪 仁化診所醫師

6-楊淵琪醫師

Q:大腸癌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A:
大腸癌的檢查可以分為「癌症偵測檢查」與「預防檢查」。美國胃腸醫學會建議,前者使用糞便潛血篩檢,後者是每十年做大腸鏡檢查。很多人若發生大便帶血、排便不順或腹脹才會聯想到大腸癌,但若是大腸癌伴有這些症狀,往往已經是第三期已上的癌變,大多數大腸癌以「糞便潛血」開始表現,這時排便時是沒有肉眼可見的血絲的。

  • 糞便潛血篩檢
    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年滿50 – 74歲成人,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大致就有早期發現的效果了!以大數據的成效來看,糞便潛血檢查能夠偵測大腸癌的臨床成效遠遠高於抽血檢驗的大腸癌指數(癌胚抗原CEA),糞便潛血篩檢可以發現早期病變,病變多數是可治癒的早期變化。
  • 大腸鏡檢/大腸鋇劑攝影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請務必繼續做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大腸癌的黃金標準診斷了。如果不選擇大腸鏡檢,以大腸鋇劑攝影檢查是權宜之計。約九成的大腸癌是由腺瘤瘜肉(adenomatous polyp)發展而形成,而且大約要10年時間。腺瘤瘜肉佔所有瘜肉的三分之二,如果50歲民眾做大腸鏡發現腺瘤瘜肉的機會約25%,但如果到70歲則高達50%。但是若是特殊高危險族群,例如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應提早至青少年就開始大腸鏡檢查。值得注意的是息肉切除後,仍然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有高度家族史或曾切除過息肉的民眾都是高風險族群,醫師會依息肉切片報告中病理細胞的惡性程度決定何時應複檢追蹤,頻率從半年到3年已上都有可能。

Q:目前大腸癌的治療方法為何?
A: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小瘜肉,也可以立即將它切除,但若病灶較大或侵放較深層的腸壁,則應另外安排外科手術方式切除,若病理檢查發現有淋巴腺轉移(即第三期大腸癌),應該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高危險直腸癌病人則應接受化學及放射線合併治療。大腸癌第一期治癒率大於九成,可見早期發現,就可以提高存活率。但台灣癌症登錄資料顯示,每年新增的大腸癌病人中,有1/5已經是第四期,也就是多數已轉移至肝臟或肺臟,因此需考慮化療、放射治療與標靶治療的搭配。目前已進入個人化癌症治療 的時代,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策略相互配合,可以將治療效果加倍,使末期癌症可以減緩病程進行,減輕不適,甚至有長期存活及治癒的可能。

Q:大腸癌的預防方法?
A: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年齡(50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肥胖、缺乏運動、抽菸等。致癌過程中,環境因素比家族史(基因)因素重要,特別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在體內可能產生致癌物,而具毒素的糞便在大腸內移動緩慢並對腸壁長期慢性刺激,導致息肉產生。
如何掌握預防之道? 即是定期作篩檢與改善危險因子,包括多吃高纖蔬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每天做運動及控制體重。拜醫療知識進步與整合,個人以為早期大腸癌的預防、檢查、與治療已經互相交融,可以說檢查即是預防,預防即是治療。
另外美國FDA於2014年核准糞便DNA檢查可為大腸癌偵測工具,但尚未普及也未引進台灣。而民眾若家族內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者,或遺傳性非息肉症結腸直腸癌(HNPCC)者,可以考慮接受基因檢測,建議由醫師等專業人士評估與解說後再執行。

 

健康醫療網

作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正確的健康觀念!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