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電子產業,台灣還剩下什麼?-(下)

尚未有留言

你知道嗎?看看生醫觀點,你會更了解!
2016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曾宣布:「力拼生技產業,成為台灣下個世代的成長基石!」,雖然浩鼎解盲結果不如預期,但仍為乳癌新藥研究上有很大幫助,未來透過產學合作與溝通,增加國內廠商資源及產品多樣性,促進生技產業發展。

握手

運用生技專業人才優勢 鼓勵創新與研發 創造下一個經濟奇蹟!

19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將許多人才送往國外留學,其中早期注重的農業政策,因而有不少人投入生命科學領域,1980年後更投入許多人才往歐美學習,致使今日台灣有不少傑出於世界生醫學界的知名學者,以此為契機,許多人回台執教,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生技醫療領域的後進。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具專業人力優勢,生技產業不同於電子產業,在於必須承擔高投資高風險以期高獲益,而台灣多數投資者皆偏向保守作風的經營策略下,較難以發展,也較少創投的成立,及至近年由於世界市場的開放與資訊發達,在產業漸趨國際化視野後,投資人才逐漸熱絡。

然而許多投資人見浩鼎解盲失敗後跌停四日,並造成生技類股的些微跌勢,述說生技股是被炒起來的,然而你可否想過:「台灣除了電子業外還剩下什麼?」如今須發展與時俱進的新興產業,替代轉投入對岸與東南亞的傳統產業,除了電子業為目前的生存命脈外,我們還需要一根救命稻草,在尚有充裕資金與人才,卻無實質資源與土地的台灣,似乎生技產業是眾多選擇中較為合理的選項,只是此產業尚須政府各部門溝通協調做好政策的配套以利法案與制度的訂定,如勞基法的相關問題,創造合理的工作環境,及績優廠商對員工的獎勵,防堵醫療及生技人才的流失;再者是產學合作及企業間的整合,過去總因為避免圖利廠商的清廉形象,學界諸多研究成果就算公開,礙於法規、產權專利,一直無法被國內企業應用,進而許多智財流於國外,國內業者如取得相同技術以致生產相同產品,往往互相削價競爭,造成負面效應,不利產業獲利發展。

business-01

產學合作 開創產品多樣性

未來透過產學合作溝通,並透明化媒合技術與專利的應用,廠商獲益所得將部分回饋學校等研發單位以利增裕研究資金來源,將「學有所用,用有所長」,成立相關產業部門建立廠商之間溝通橋樑,輔助及教育廠商在國際化視野下作創新與研發,即相同技術製作差異性不同產品,及廠商之間資源或市場的整合以增加國內廠商及產品多樣性,避免削價競整影響獲利。

另一個與生技產業相關的國家政策即「長照法」施行,近年少子化影響造成台灣逐漸成為高齡化社會,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未來十年國家勞動人口將足足減少180萬人,除了產業就業與勞動力問題外,老人長照議題也將受到嚴重挑戰。政府結合業者共同訂定長照服務法相關法規,便能預期老年相關醫療用品的生技業者將持續獲利。然而回歸少子化原因,在於國民實質薪資所得倒退14年,年輕人為追求生活品質而放棄生育,如能解決目前經濟困頓的局面,讓年輕人有利可圖,進而促進生育才是根本解決少子化辦法。

筆者小結:

同上段所述,從政策面領導產業面,增加對年輕人有利因素,鼓勵創新與研發,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生技產業充分利用現有人才並增加廠商產品多樣性,準總統蔡英文開始產業之旅時,宣告:「將帶著決心和信心發展生技產業。」,然而筆者也相信台灣足夠的潛力與條件,可以將生技產業發展至盛,成為電子產業外另一個生存續命的良方。

<除了電子產業,台灣還剩下什麼? – (上)>

本文摘選自【生醫觀點 3月號】

林詳崴 研究員

作者

Will 林詳崴 研究員

擅長生技研究發展與市場應用之專文報導,對於產業市場分析與國家政策法規擁有精闢獨特的洞察力及個人見解,致力推廣生技及醫學新知,希望能與讀者一起關心並參與生技醫療產業,共同迎接新世紀產業「生醫時代」的來臨。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