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住寂寞? 「寂寞中樞」讓你想找人討拍

尚未有留言

中腦的多巴胺神經元藉由在不同區域的突觸傳導決定我們對他人甚至群眾的情緒表現。

社交上的邊緣化被認為是導致生病甚至死亡的重大原因,當人與群體的接觸等於零時,不論是對生理還是心理健康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被孤立或被排擠,當個體與團體失去聯繫時,會影響到接下來尋求社交活動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當你寂寞的時候,會更想要主動跟跟他人互動。但為什麼我們會積極的在群體裡索求所謂的歸屬感呢?

在人類中腦的區域,有一區稱做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是大腦多巴胺神經元最集中的地方,並是兩條主要的多巴胺神經通道,一是通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令一通道通往額葉皮質。腹側被蓋區位跟伏隔核都是同屬腦內報償回饋、獎勵系統迴路(reward circuit)的一部份。

獎勵系統迴路是指當某種行為產生「愉悅感覺」的時候會刺激腹側被蓋區,陷入熱戀、打電動時,這區的神經元會特別活躍,透過多巴胺的分泌,強化談情說愛、玩遊戲與正向情緒經驗之間的連結,加強這個行為的動機。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對社交行為的影響力是無庸置疑,與人相處間的愉悅感形成獎勵系統迴路,當那一區的神經元被刺激的時候,會促使個體去參與社交活動。

但對於離群索居的「負面情緒」又是怎麼來的?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當老鼠被隔離之後,會特別想要去找其他老鼠互動。而研究發現,「社交孤立」使得位在中腦的背側縫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 多巴胺神經元的突觸傳導增強,讓老鼠產生「孤獨感」,但腹側背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卻沒有太大變化;但孤立後的「社交互動」卻更明顯升高背側縫核的多巴胺神經元的神經活性。

來自於腹側被蓋區的獎勵迴路與背側縫核的孤獨感相互作用形成渴望索求團體的認同感,並排斥被獨立,但如果在被隔離的實驗老鼠裡抑制背側縫核神經元的活性,老鼠就不會出現有覺得孤獨的行為,行為表現會跟一直群居的老鼠毫無差別,這似乎表示也許我們常看見人群中所謂的「孤獨一匹狼」要不是背側縫核的多巴胺神經元突觸活動不明顯,就是他們其實也在夜深人靜時偷偷哭泣。

參考文獻

1.Matthews GA et al. Dorsal Raphe Dopamine Neurons Represent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Isolation CELL  2016 Feb 11;164(4):617-31

2.Cacioppo, J.T., Hughes, M.E. et al. 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 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Psychol. Aging 2006 Mar;21(1):140-51..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