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肝癌殺手來襲 仰賴ctDNA甲基化

尚未有留言

癌症是全世界主要死因之一,在臺灣癌症蟬聯 36年 10大死因之首,且肝和肝內膽管癌好發 30至 70歲男性,嚴重影響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目前醫界鼓勵民眾提早篩檢「甲種胎兒蛋白檢查」(AFP)及「腹部超音波檢查」(US),而國際研究中ctDNA甲基化檢驗大幅度提升肝癌檢測性,讓沉默殺手「肝癌」及早驗出,提升病患治療的可能性。

肝病男性死亡比例大於女性兩倍之多

依衛服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顯示,惡性腫瘤(癌症)位居榜首,106年有4萬8千人死於惡性腫瘤,而各年齡層以癌症為死因首位分別分布於25至44歲、45歲至65歲以上,另外全部死亡人口十大死因觀察,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性死亡率為女性2.4 倍,而10大癌症死亡排序中,肝和肝內膽管癌排名恰巧位居第二。

因肝臟神經分布較少,絕大多數肝臟不會有痛感,等患者感覺疼痛,疾病已進展進至晚期,一旦轉移,5年存活率降至約3成以下。醫界發現甲種胎兒蛋白除了胎兒時期會分泌外,肝癌病人也會升高,因此發展出抽血檢測以甲種胎兒蛋白檢查的數值篩檢肝癌的方法。

常規肝癌早篩一定準嗎?看看臨床數據

肝癌早期診斷的常規監測篩查指標主要包括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檢查為主,但你知道嗎? 不是所有的肝癌病人,甲種胎兒蛋白都會大於400 ng/ml,依臺大許金川教授研究及其他研究顯示,有1/3的肝癌病人,此一數值小於20 ng/ml,1/3是20 ng/ml至400 ng/ml,三分之一大於400 ng/ml。

其實,甲種胎兒蛋白數值是否會升高,跟腫瘤大小、數量、特性等均有關,因此以甲種胎兒蛋白來篩檢肝癌不是非常理想,但目前也只有這個數據與肝癌的關聯性較大。整理國內外的報導和臨床實際,AFP診斷敏感性在60%左右,漏診率為40%,特異性在80%左右,誤診率為20%。

在超聲檢查方面,目前臺灣醫界共識以超過1公分的肝臟結節,經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有典型的肝癌表現,可診斷為肝癌,不一定要做肝切片才能確診,但實際臨床大於2cm的結節,診斷符合率尚為84%,但對肝內0.5至2cm的結節,超聲的敏感性就只有33%。

找出癌症指紋 肝癌早篩新寵ctDNA甲基化

ctDNA是患者血液中游離的來自腫瘤的DNA,屬於高敏感性、高特異性的腫瘤標記物。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紋」,因其攜帶有與原發腫瘤組織相當一致的甲基化改變,因此理論上可以利用ctDNA對肝癌進行診斷,通過提取游離腫瘤DNA並進行甲基化定序,分析甲基化模式來判斷腫瘤的部位,從而很好的判斷腫瘤的組織來源。

2017年國際學術雜誌《Nature Materials》發表中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張康教授聯合團隊歷時5年完成的肝癌早期診斷研究成果,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程度,將肝癌早期診斷敏感性從60%提升至84.9%。

對於肝癌的高危人群預警和術後監測,ctDNA甲基化的血液篩檢是可期待的發展。除了肝癌之外,ctDNA甲基化標記物可用於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常見癌症。

甲種胎兒蛋白知識+

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是母親懷孕時,胎兒所製造的一種分子量70 Kdt.的球團狀α-1醣蛋白,含有591個胺基酸。胎兒的肝臟製造一部份、卵黃囊(在男性即為睪丸、女性為卵巢)製造一部份,所以女性若懷孕,因為胎兒的關係,抽血檢測此一數值會較高,生產後,就會下降至正常範圍,一般小於20ng/ml。理論上,正常成人血液中,不會出現胚胎時期細胞所生成分泌的蛋白質(抗原),若有,則表示體內有細胞,特別是肝細胞不正常增生。這項醫學血液檢測的發現,讓醫界得知甲型胎兒蛋白除了胎兒時期會分泌外,肝癌病人也會升高,因此發展出抽血檢測此一數值來篩檢肝癌的方法。

cfDNA知識+

cfDNA(cell free DNA),是血漿中游離存在的DNA,而ctDNA是由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漿中的單鍊或者雙鏈DNA,攜帶有與原發腫瘤組織一致的DNA突變,通過檢測ctDNA的基因突變,就可以揭秘體內腫瘤組織的突變資訊,因此ctDNA可應用於腫瘤的早期診斷、動態監測腫瘤的發生發展及療效、抗藥性檢測、復發風險評估等。

參考資料:

WHO癌症

好肝心會刊

衛服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Inferring expressed genes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plasma DNA.

ctDNA and CTCs in Liquid Biopsy – Current Status and Where We Need to Progress

Circulating tumour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mage by allinonemovie from Pixabay

Photo by Martin Lopez from Pexels

Background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程婷 編輯

作者

程婷 編輯

曾任職媒體機構,熱愛簡單的科學與醫學新知,用簡單的文字,協助大眾快速理解最新的技術與知識。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