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好苦惱! 專業醫師來解惑

尚未有留言

根據衛福部104年的統計資料,國人適合生育年齡的夫妻中,每10人就有1~2人有不孕的問題,且這數字還在持續成長中,我國的低生育率不僅只是經濟因素,更有許多嚴重的環境因子造成。 我們特別邀請到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針對不孕症的相關問題替大家解惑。

生殖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

Q1:國人不孕症的情形越來越普遍,有哪些可判斷自身是否為不孕症的徵狀嗎?

A:不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現在國人普遍晚婚,年齡造成卵子老化,卵巢功能降低,再者,生活環境中有許多汙染因子如飲用水、藥品、食物中含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甚至去年成大的研究發現,國人常用塑膠袋裝熱食,所形成的塑化劑分子會造成男性精母細胞早衰死亡。判斷不孕症的外在標準較不易制定,如有正常、規律的性生活(每周2~3次),沒有避孕措施,持續一段時間努力「做人」未懷孕,我認為下面幾個狀況都應趕快尋求專業醫師做檢查:

  1. 新婚夫妻,婚後一年內無受孕者
  2. 已生產過,但第二胎或之後無法受孕者(次發性不孕)
  3. 女性35歲以上,半年內無受孕者
  4. 月經週期變短或不規則,月經量變少,或其他婦科病
  5. 男性有不舉、無法射精的狀況
  6. 夫妻任一方有性病史,或其他外在因素,如工作壓力大…等

Q2:國人結婚年齡普遍延後,為了避免日後不孕,近年許多女性紛紛有冷凍卵子的需求,您建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點呢?

A:先進國家有許多優秀的女性專注在事業發展,工作上的表現甚至比多數男性亮眼,但卻常錯過婚姻或適合生育的時機,然而不孕的最大殺手即卵巢老化,即使再厲害的醫師也無法克服老化對卵的影響,不孕症的治療是有黃金時期的。 過去凍卵主要是服務癌症患者,後來因為市場需求,也開始服務一般晚婚民眾,即所謂的Social Egg Freezing,甚至許多知名公司對此還有經費補助。

近年學界有兩大技術上的突破,對生殖醫學有飛躍性的發展:

  1. 超快速冷凍(玻璃化)技術:體細胞有超過90%為水,而水在結冰的過程中會體積變大,過往在慢速冷凍過程中(需花數小時脫水、冷凍),卵細胞容易被水結晶撐破造成死亡。現在超快速冷凍技術只需花十幾分鐘,即能將卵細胞冷凍,細胞內呈現半固態半液態狀,類似愛玉冰的狀態,不會把細胞撐破。
  2. 胚胎著床前篩檢(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GS): 此技術在作試管嬰兒時較常用到,過去在判斷胚胎的好壞只能憑胚胎型態判斷,用顯微鏡看其成形與生長狀況,但過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易造成高錯誤率。後因生醫技術進步,發展出螢光雜交的技術(胚胎特定染色體例如:13, 18, 21, X, Y連接帶螢光的抗體,用以顯影,利用數位科技電腦判讀,比肉眼判讀準確),之後又有生物晶片微陣列(array CGH)判讀,現在更厲害的次世代基因定序 (NGS)都用進來了,許多遺傳性疾病、罕病都能在胚胎植入前及產前做出診斷。

須注意重點有: 家族病史、性病有無、服用藥物種類…等,會影響到取卵與凍卵的處理程序。

Q3:試管嬰兒時接受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GS)有什麼幫助?

A:PGS為PGD(胚胎著床前診斷)的延伸,相關解說在上面有聊到一些,它的幫助有:

  1. 重覆性流產(3次以上),做PGS可降低再次流產機率到10%以下;主要是可挑選出沒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利於胚胎穩定著床。但對於有婦科病的婦女(如本身子宮即有問題者),其效益可能會有所抵消。
  2. 減少作試管嬰兒的失敗率。
  3. 可檢測出家族遺傳的疾病。
  4. 部分醫師認為只要超過35歲者皆須作此檢測,但有部分醫師認為超過此年齡就已不易取得足夠卵子數目養到囊胚了,更何況還要取部分細胞來作此檢測。

以臨床統計報告來看,試管嬰兒搭配PGS篩檢似乎能提升懷孕機率,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驗證。隨著技術的提升和臨床經驗的累積,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篩檢(PGS)未來將可能逐漸普及。

圖/國泰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著《想懷孕就懷孕》收錄基礎健檢、男女疾病、醫事Q&A等,並破解各類求子偏方。

圖/國泰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醫師著《想懷孕就懷孕》收錄基礎健檢、男女疾病、醫事Q&A等,並破解各類求子偏方。

Q4:在接受試管嬰兒順利懷孕後,孕婦是否仍需要做染色體產前篩檢或診斷?

A:是的,絕大多數醫師都同意,難孕或不孕的孕婦應視為高危險妊娠族群,皆有需要作較精密各項產前篩檢,如: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FTY/NIPT)、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基因檢測、X染色體脆折症(Fragile X)基因檢測…等來降低姙娠風險,為胎兒健康層層把關。

 

林詳崴 研究員

作者

Will 林詳崴 研究員

擅長生技研究發展與市場應用之專文報導,對於產業市場分析與國家政策法規擁有精闢獨特的洞察力及個人見解,致力推廣生技及醫學新知,希望能與讀者一起關心並參與生技醫療產業,共同迎接新世紀產業「生醫時代」的來臨。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