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科技展】私募資金募集將成全球生醫投資新勢力

尚未有留言

19日於本次台灣生技展登場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 BBA)鎖定全球生醫產業的資本探討,邀請維梧資本合夥人馬海怡、Bio創投合夥人徐顯之(Hingge Hsu),泉創資本董事總經理巫薈,以及美時製藥董事長林群,深入探討全球生技醫藥新創投資趨勢,藉由全球觀點提供台灣生醫企業的募資建言。

由於生醫製藥產業已成為全球化產業,加上生醫製藥的產研需要大量資金及優秀人才的投入,因而近年生技製藥產業屢屢成為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

四位與會專家講者認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潛力仍大,並強調外資、尤其是私募股權資金(PE)與來自中國市場資金並不是洪水猛獸,不應排拒在外,建議台灣主管機關與投資人應重新建立投資思維,師法國際經驗,借力使力,對台灣的生技產業將有長線與正面的幫助。

馬海怡博士首先指出,在美國有高達近8,000家的企業是由私募股權資本持有與營運,並以近期英國私募股權公司CVC Capital斥資約34.89億美元買下義大利Recordati家族藥廠51%股權為例,突顯時至今日私募股權資金已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投資力量,它可以協助企業重新做市場定位與價值重整,得到新資金以延續營運成長。

馬海怡也認為,由於台灣生技股的評價幾乎比美國還高,如果是國際私募資金要來台灣投資,勢必會做跨國市場比較,則台灣沒有比較便宜,因此,呼籲台灣應該要引導設立本土化的私募股權資金。

美時董事長林群則強調私募股權資金不是秃鷹,如同指數型基金般,就是一種投資資金的屬性,也很難區分資金是來自那一個國家,希望能扭轉台灣投資大眾的傳統觀感。他並提出三個觀點認為,私募股權資金反而更能成為生技企業的資本好夥伴。第一、私募股權資金是長期投資客,持股通常5-9年,是穩定資本供應的力量;第二、私募股權資金的產業顧問團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產業精英,可以提供企業擬定布局策略、提升獲利,雙方其實有共同目標;第三、私募股權資金的資本供應有彈性,對中小企業有利,不若創投,通常較偏好投大企業。

林群並以私募基金CVC買下台灣億豐為例,在引進CVC資本後,億豐的毛利率、淨利率、ROE都較收購前大幅提升,目前公司市值估計超過20億美元。此外,林群認為,隨著台灣相關法令的逐漸修訂與鬆綁,尤其是2015年國發會成立約200億併購資金,可看成對私募股權資金架構釋出善意,對未來台灣生技產業的資本籌集都有相當程度的正面貢獻。

林群也進一步剖析私募股權資金對於驅動醫療保健市場的投資興趣,主要來自破壞性創新力量,例如監管變革、個人化醫療、數位化醫療變革、亞馬遜布局醫療產業的啟發等,這些預料將是私募股權資金未來的投資領域。

針對近年全球生技產業的投資趨勢,徐顯之點出四個觀察方向共做參考:第一、2018年的生技籌資活動正持續加速,超過之前的紀錄水平,創下新高;第二、目前IPO趨勢明顯回流美國,也有流入香港跡象;第三、創投正加速擴大生技領域的投資,特別是美國市場;第四、投資規模似乎愈大愈好、愈多愈好?即使全球投資熱錢持續湧向生技領域,徐顯之也明白指出,影響生技產業取得融資條件的四大關鍵因素分別為:IPO、公開市場股價表現、購併,以及新藥上市申請與各期階段的臨床試驗結果。

針對台灣生技產業,徐顯之認為,台灣有很好的轉譯技術與研發能力,有很好的育成中心架構,在早期階段也能獲得創投資金的挹注,給予生技產業良好的發展溫床,但在資本融資環境上仍有挑戰待克服, 因此,他提出三個建議:一、落實執行力;台灣企業要更專注、想成功的動力要更強,並提升速度與效率。二、政府與學界需對準企業提供更多的實質支持;第三、強化企業家(創業家)精神,設法讓環境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泉創資本董事總經理巫薈則認為,創新技術的推陳出新以及宏觀經濟的增長,是帶動全球健康產業持續成長的二大主因,並預言以區域發展來看,在不久的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將從2016年的第二大晉升為第一大,成為全球投資資金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主要原因包括:中國新癌症的發生率比美國高出三倍,而中國中產階段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的中產階段,他們願意增加自負額,正是推升中國醫藥市場成長的關鍵動能。此外,中國政府傾政策全力扶植本土醫藥產業,2017年法規大幅鬆綁或放寬,基礎環境有利生技產業發展。2017年中國CFDA核准35個新藥上市,創歷史之最。今年幾乎每個月在中國都有法規面的正向改變與核准藥品的通過。

BBA的下午場次則在生技醫藥產業聯盟理事長張鴻仁,以及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致詞後依序展開。其中,鄭貞茂在致詞時坦言,他來到BBA,代表政府對生技產業的重視,對於任何專家及業者提出的籌資、併購等議題,政府都非常重視。他表示,這些聲音政府都聽到了,很多進展或許緩慢,但溝通都是要雙向的,要顧及業務者的投資層面,也要保障投資人的反應。

鄭貞茂指出,增加投資人對生技股的信心,以及吸引優質生技公司來台掛牌,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二大責任。政府在導引生技公司IPO方面已經有很大的突破,例如申請掛牌程序已從8週縮短為6週,改善多層次的股市平台,目前也正研擬將工業局意見書與上市櫃審查程序合併進行。甚至對於大股東的集保限制也採取階段性放寬,以提高流動性。未來在保護投資人的前提下,將會適時適度開放M&A,讓台灣公司去併購國外公司。總之,金管會做為業界的溝通橋樑。相較亞洲其他股市,台股對於生技股是友善的。

下午場次探討主題為「透過股票上市與併購實現轉型成長」(Achieving Transformational Growth through IPO and M&A),分別邀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發表2018上半年全球生醫產業資本市場現況與募資趨勢。近期亞洲資本市場,包括台灣、香港、與中國A股紛紛修訂上市規定以吸引優質生技公司。元大金控法金事業處執行長郭明正則探討台灣生技產業未來上市櫃發展趨勢。

此外,香港匯橋資本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彬博士,針對香港新上市規定改革下的亞洲生技資本市場版圖進行分析和預測。普華財顧執行董事翁麗俐以PwC 2018全球生醫併購報告,剖析涵蓋製藥、生物技術、醫療器材和醫療服務領域的現況與趨勢。

在企業實戰經驗方面,分別邀請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分享台灣IPO的經驗及台灣資本市場優勢,以及台灣武田董事長暨總經理堀井貴史(Takafumi Horii)分享武田的國際併購策略與未來布局。

江盛之 編輯

作者

江 盛之

擅長觀察生技及醫療時事,並關心國際間最新醫療科技動態與發展,運用淺顯易懂的說明方式,讓讀者快速閱讀並理解。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