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劑使用量越大 腎損傷風險越高

尚未有留言

心導管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等,都需要使用顯影劑,接受介入性心臟治療,例如冠狀動脈擴張術與支架置放術,也都需要使用顯影劑。國外研究發現,顯影劑使用量越大,腎損傷風險越高;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心臟科》(JAMA Cardiology)。

顯影劑使用量越大 腎損傷風險越高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國家心血管登記資料,歷時3年、分析超過135萬名病患以及6000位醫師,結果發現,不同醫師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顯影劑使用量差異很大,介於79至487ml之間。

研究也發現,不同醫師之間,病患發生顯影劑腎損傷的差異也很大,介於0至30%,排除控制病患風險與介入前腎功能等干擾因素,每增加75cc顯影劑使用量,發生顯影劑腎損傷機率則會增加42%。

醫師無法得知其他醫師 顯影劑使用量
評論者Somjot S. Brar表示,醫師顯影劑使用量較大,可能來自很多原因,例如缺乏顯影劑使用的認知與考量病患風險責任。如果醫師不知道其他醫師執行相同手術時,顯影劑用量就可能低於自己的使用量;或是沒有任何根據顯示,顯影劑量需要改變,很有可能仍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手術。

有學者主張,應該統計介入治療醫師顯影劑使用量,同時校正病患嚴重度風險,提醒醫師是否有發生顯影劑使用量高於同儕的情形;不過,部分醫學中心專門處理較複雜的個案,若要限制顯影劑使用量恐有困難。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及早發現顯影劑腎損傷
研究者提醒醫師與醫院管理者,應該監測顯影劑使用量,並定期回饋介入者使用量與同儕使用量的差異,以及顯影劑腎損傷的差異,同時也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且介入治療前要評估腎功能、治療後評估腎功能,才能及早發現顯影劑腎損傷個案。

本文授權轉載自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作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正確的健康觀念!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