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高專科醫師教你:幫助孩子長高的心法

尚未有留言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還記得:兒童時期爸媽常對著親戚說「我的小孩比隔壁老王的兒子還矮」讓你心裡很受傷,彷彿陌生人的小孩不僅成績好,連身高都比自己高;或是要求你吃些你不喜歡吃的食物、健康食品。而現在也有孩子的你,雖然希望孩子能健全成長,別揠苗助長,但該盯的還是要盯,「身高」就是其中一項。

孩子身高與父母有關 卻不是唯一影響

孩子在18歲後的身高,還是以父母影響較大,例如記者的身高為170公分,如我的太太也是170公分,兒子身高為190公分的可能性較低;而這其中又取決於孩子的生活習慣,如孩子熱愛運動且作息健康,可能會達到175的理想值;反之如愛吃零食,作息不正常,生長激素不能被有效挹注,身高自然不理想。

醫師:別與別人比身高

模力診所醫療顧問蔡世偉醫師表示,不能用「這個年紀才幾公分」或「隔壁老王的兒子幾公分」這類單純的數字來判斷孩子是高是矮。

最基本的判斷方式是搭配衛福部提出的生長曲線表來判斷。這可以用於挑出可能有問題的孩子做檢查。通常會取後3%的孩子,也就是與一百個同年齡的孩子相比,他的身高只有贏過三個人,這代表異常機率高,可是這也不代表他有異常。

蔡世偉醫師提供一個簡明的指標:在「成長期」這幾年間,一年長高的高度少於4公分,就需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醫師提醒:每個人的成長期不同,需參考生長曲線做判讀)。所幸,學校的健檢便會幫學齡前的兒童量身高,如有疑慮便會通知家長做檢查。其他的檢查方法則是拍X光檢查生長板。

先看身體狀況 對症下藥

如發現沒達標,第一步必須先排除疾病,醫師會先從常見的原因做檢查,例如:孩子有沒有貧血、氣喘等疾病,這些會影響孩子吸收營養的能力,自然容易長不高;所以解決這問題,自然能讓成長步上正軌,讓基因表現達到滿分。

另一項大家常聽到的妨礙長高原因是「性早熟」,也是疾病的一種。因現代社會的環境荷爾蒙很多,不少兒童在年紀太小時便出現第二性徵。性早熟徵狀依性別而有差異,兩者共通點為:一年成長超過6公分,超出正常值。其他徵狀依性別而異:女性在7歲前,胸部、陰毛已開始發育,甚至有月經;男性則是睪丸、陰莖體積增大,聲音變粗等。蔡醫師建議,懷疑有性早熟便該求診。

另外補充幾個與性早熟有關的小知識: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說明,台灣健保對性早熟的藥品給付有規定,開始發育的年齡為女性≦7歲,男性≦8歲,須事前審查;因身體的變化,像是睪丸變大,父母不容易察覺,建議定期幫孩子量身高,如孩子一年內身高生長超過6公分,就可以懷疑是性早熟。如果是潛在的中樞神經受損,需進行手術。特發性、神經性或繼發性的中樞性早熟,會利用促性腺激素釋放素作用劑(GnRHa)治療,需事前審查,每4週或每12週注射一次,須按時注射以免影響效果。

最後一個較為罕見的原因,是基因變異造成的罕見疾病(如透納氏症)。

天天喝轉骨湯 恐造成反效果

只是家長們都說,那我給小孩喝「轉骨湯」到底有沒有用?蔡世偉醫生表示,坊間的轉骨方,有幾種形式:

1.經合格中醫師「望、聞、問、切」診斷後的處方,

2.中藥房或是健康食品成分固定的「成方」,大多幫孩子補脾、胃、腎。

這兩種的目的是讓孩子身體養好後能吸收更多的營養,只是還是得在對的時間喝才有效,千萬不要求好心切,天天補,結果忽略了科學化的追蹤以及觀察,反而造成生長板提早鈣化關閉。

小結

醫師其實不鼓吹家長進行過度的進補,而是有系統地記錄孩子的成長,觀察後如真得偏離生長曲線建議值,再給處方才是有意義的,同時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營養心理健康以及運動,透過遵循生活習慣,即可幫助孩子有效利用體內生長激素。

模力診所蔡世偉顧問醫師

葉立斌 記者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