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的使用 點出醫師與業代為難之處

尚未有留言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療機器進入刀房見怪不怪,但醫師會不會操控機器處理疾病,這又是一個大問號。操作機器的能手是醫療器材的業務代表(簡稱業代),他們是擅長使用醫療機器的一群專家,業代協助醫護人員操控醫療機器,並排除醫療機器各種疑難雜症。在手術台上,醫師可用手術刀掌控病人的狀況,一旦醫療機器加入手術台,有利於降低醫病的風險,但面對醫療機器操作各種問題,執刀的醫師又該如何處理?

醫療機器如腳踏車一樣,不能完全自動化,需要業代解決醫療機器給予的難題,讓醫師快速學會上手。手術中出現機器,難保醫師操作不會偏離軌道,因醫療機器的設計,遵循工程師設定模式,並依臨床醫師現場需求進一步調整,甚至醫療機器附帶自動校正功能,導致醫師不知如何進行後續的手術,此時我們需要思考,業代到底該不該進入刀房給予協助。

注重醫病安全 專業分工很重要

醫師並非萬能,遇到棘手疾病,借助科技力量,可適度降低病人手術的風險,提升醫師醫療的精準度。在手術台上,醫療機器的協助,可降低醫師術中的負擔,但提前是醫師熟稔醫療機器的運作機制,例如達文西、ROSA等。醫療機器進入刀房前,醫護人員要向業代學習機器的作業模式,學習輸入病人資料、模擬片段的設定、校正傷口位置、選擇適合的醫療輔具、設定手術路徑等過程,但業代給予訓練與協助有限,因為他們並不清楚真正的手術台會發生何種狀況。

聯合報新聞指出,國內業代跟進手術房比例增高,增加術中感染的風險,甚至有業代不戴口罩、帶手機、帶公司包等狀況出現。從源頭省思,醫師是醫療機器的新手,並非熟悉醫療機器的操控者,而擅長醫療器材的業代,是醫療門外漢,理所當然被排除在刀房之外。因應現行法規規範,業代只能經事前訓練計畫協助醫師操控醫療機器,無任何專業訓練培育業代進入刀房需注意的事項。

醫療器材的業務代表,是間接與醫療產業有相關的科系,例如電子機械、醫療工程學系,他們是醫療器材的創造者,甚至是維護者、調整者,在醫療機器運作模式中,他們比醫師懂機器想表達的語言。業代如何協助醫療機器達成手術中的理想狀態,除了利用事前協助醫事人員在醫療機器使用的訓練外,從旁觀者的角度,是否懂醫療機器言語的人可經正常國家考核,獲得進入刀房提供協助值得政府部門思考,並進一步訂立法規避免業代直接操控手術中的醫療機器。另外,國家的考核與檢定,有助於國內醫療工程人才學以致用,讓醫療工程人員被醫療機構重視,成為醫療機構體系的一股助力。

醫療機器是機構宣傳工具?錯!

醫療機器最初的研發目的,為降低病人術中痛苦,提供醫師診、病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所有醫療機器,包含醫療器材,在使用於病人前,醫事人員須充分說明風險、問題、成效,並請病人深度思考是否為個人所需。例如檢測最常見的X光拍攝,醫事人員向病人提問,是否有懷孕?或自身無法拍攝X光的各種狀況,並請病人簽署同意書。

醫療機器根據搭配的軟體、輔助硬體,以及機器既有的特性,可用於病人不同疾病的診療。在大型醫療機構中,病人經各種治療方式未能改善,經醫師評估,與病人、病人家屬溝通,確認是否有利於病人術後恢復,經反覆確認,近一步將醫療機器納入手術中,達成病人健康的延續性,近一步鞏固醫病關係,因此醫療機器並非醫療人員的宣傳工具,而是為提升醫療需求而誕生。

程婷 編輯

作者

程婷 編輯

曾任職媒體機構,熱愛簡單的科學與醫學新知,用簡單的文字,協助大眾快速理解最新的技術與知識。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