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素 紫斑症治療更安全

尚未有留言

紫斑症指的是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紫斑可能很小像針點一樣稱為瘀點,或是較大片稱為瘀斑,因為是紫紅色故稱為紫斑。引起紫斑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血小板減少所引起的。另外有凝集因子缺乏、血管壁脆弱(老年性紫斑,藥物性紫斑)及過敏引起的紫斑等。

血小板

一名57歲女性,雙腿布滿紅紫色點狀斑點,就醫發現竟罹患紫斑症,但她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無效,考慮切除脾臟治療時,手術前卻發生腸胃道出血,經過緊急治療才得以手術;不料術後血小板數量仍未上升,家屬心急如焚,在醫師建議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血小板才回復到7至8萬/微升,如今病情穩定控制中。

紫斑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 出血斑塊應留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大智指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體內因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的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正常功能;或血小板製造不足,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使得皮膚容易有針點狀的出血點,約3mm大小,嚴重時四肢布滿大片出血斑點,引發血尿或腸胃道出血、甚至肺部及腦部出血而死亡。

國內約2300名患者 700名病情嚴重

據統計,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發生率約萬分之1至2,國內每年約有2300名患者。劉大智主任說明,此症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好發於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約3至6個月就能痊癒。慢性則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年度死亡率約千分之2,第一線治療同樣是使用口服類固醇,約有7至8成病情可緩解;第二線則是接受切除脾臟治療,但只有3分之2的患者有效。

若類固醇無效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接棒

劉大智主任強調,長期使用類固醇恐影響免疫系統,引起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症、容易感冒,甚至出現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若治療3個月以上,血小板數量仍未上升至5萬/微升,過去建議切除脾臟治療;但許多年長患者無法開刀、不願接受開刀,或擔心術後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生活品質下降等疑慮,現在則建議第二線治療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藥物治療無效最終才切除脾臟。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醫囑性佳、更安全

劉大智主任說明,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分為口服及皮下注射兩種,當作第一線治療,效果可高達8成9,健保雖有納入,但給付限制較嚴格且自費藥價昂貴,建議用於第二線治療,緩解症狀效果也有5成以上。目前國際上ICR與ASH的治療指引也建議第二線藥物治療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臨床上尤其是每週一次的長效針劑,醫囑性佳、副作用更少,更沒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的影響,效果更好。提供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另一種更安全的治療方式。

本文授權轉載自
健康養生新聞資訊網路媒體-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作者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分享更多正確的健康觀念!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