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台灣生技研討會 強化美國生技與台灣的連結

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 (Texas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簡稱 TTBA) 於 11 月在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舉辦了 2016 年第二屆生物科技研討會。

美國作為全球科技和生物醫學研究產業龍頭,是很多生技領域學生深造的首選。散居在美國各地的臺灣生技領域青年學子和研究人員,近年來致力於強化美國各大生技重鎮區域內的台灣人社群。其中,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於 2014 年十月,由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T Austin)、貝勒醫學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以及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草創,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美南國建會、達拉斯北美工程師協等僑界組織的支持下,連續兩年舉辦研討會 (TTBA symposium),邀請生物科技領域的前輩與青年學子互動,暢談他們的學思歷程並給予職涯規劃的建議。

2016 TTBA symposium 議程包含了專題演講、職涯發展講座、台灣生技產業論壇、研究簡報和海報競賽,吸引德州各地與部分外州台灣青年學子以及相關業界人士共襄盛舉。

學思歷程與創業路途

學術專題演講者,現任教於美國阿拉巴馬州大學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周芷博士,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她在七零年代晚期發表的研究論文,首次直接觀察並證腺病毒複製過程中 RNA splicing 和 alternative RNA processing 的過程,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對於轉錄 (DNA Transcription) 機制研究的基石。RNA splicing的研究在 1993 獲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周芷博士卻與這份榮譽錯身而過,沒有並列在得獎科學家的名單中。周芷博士以這個自身經歷作為例子,鼓勵有志於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者堅持初衷,不因外界的因素放棄理想,而應該寵辱不驚地保持對科學的熱情。

益邦製藥 (IMPAX) 創辦人許中強博士帶來產業專題演講,他在自行創業之前曾於美國亞培服務了 15 年,在各地演講時常有年輕人問他,何時該創業? 他用一句話描述了自己當時放棄穩定高薪工作的創業契機:覺得內心想創業的熱忱很強烈,醒著和睡著時都想,就行動了。 而由於生技製藥領域的投資回收周期長,相較於回收週期以月計算的電子業,生技製藥要能有新產品上市是以年為單位,因此初創業時許中強在籌募資金上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展現出對創業成功的明確目標和強烈動機,最終獲得統一集團的青睞得到資金挹注。許中強自美國退休後,於2014年回台灣又成立生脈生技公司,也是出於對家鄉的熱愛,想對台灣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職涯規劃與實踐

本次研討會的與會者有半數以上是生科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在職涯發展中面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投入學術研究或是生技產業的抉擇,職涯選擇講座第一場以「Next Step-Which train to take? Academia or not? Do chi?」為主題,邀請分別任職於學術和產業界的生技專業人士,一同回顧他們當初的抉擇過程,並分享他們如何在工作中應用過去的訓練和發揮個人特長。新源生技的創辦人湯丹霞博士表示,研究所偏重學術的訓練,和生技產業實務運作有相當大的差異,若能在研究所時期得到實習機會,了解業界的經營模式和研究/研發課題,對於職涯選擇會很有幫助。而在個人性格特長如何影響產學界的選擇方面,講座講者們一致認為無論選擇那個方向,在性格上具有足夠的彈性,能夠根據自己所在的情境應變都非常重要。

生技產業從研發、產品製造、到應用的整個生產鏈,需要各種不同專才;在生產鏈上的不同位置任職,工作性質也會有大的差異。職涯選擇講座第二場的主題「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Beyond」,邀請了在不同工作崗位的生技人分享他們的職場心得。

講者彭浩凡博士是 Biogen 的產品專案管理工程師,他表示從博士研究生到進入職場作為研發科學家到現在帶領專案的轉換過程中,思考模式和與人溝通的方式必須不斷學習調整。目前身為專案領導人的彭浩凡博士工作上必須和研發、分析、製造、品管、以及臨床等各個不同部門的人聯絡協調,他認為自己熱衷於接觸不同領域知識的個人特質,對擔任專案領導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在 Immunogen 擔任研發科學家的陳偉強博士,則強調職場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曾經被無預警裁員的陳偉強表示,當時他快速轉換到下一個工作的契機,在於他和各部門的同事和主管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在短時間內就得到另一個公司的內部推薦和面試機會。另外他也鼓勵準備求職者多利用 LinkedIn 的大數據演算功能,藉由在平台上點閱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機會,LinkedIn 能夠逐漸歸納使用者的求職性向,幫助使用者刪選符合興趣條件的職缺。

為了讓準備進入職場的年輕研究生 / 研究員,對美國的生技產業職業選擇多樣性有更直接的認識,2016 TTBA symposium 安排了校友座談的活動,讓與會學生近距離和學長姐們討論,了解不同職涯選擇的優缺點和挑戰。

參加校友座談的連裕仁博士,目前在德州州立大學任教,他分析了美國州立大學和頂尖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研究環境 。連裕仁認為州立大學雖然名氣不如頂尖研究機構,實驗室人力招募上比頂尖研究機構困難,教學任務也比很多研究機構重。但是州立大學的實驗室研究經費來源更為多樣,有很多校內小型研究計畫可以申請,博士研究生也可以藉由擔任教學助理領取獎學金,整體而言是很有保障的研究環境。

校友溫庭宇博士則以自己臨床訓練專員的工作經驗為例,告訴學弟妹與人互動的能力是選擇適性工作很重要的一環。相較於第一線研發人員的在工作室大量面對機器和試劑樣本,思考著重在最佳化步驟和解決各種技術上的問題, 臨床研究助理 (CRA) 或是醫藥學術專員 (MSL) 等和臨床試驗業務相關的工作,更常需要和醫師、藥師、治療師等外部專家合作溝通,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和相對更外向的性格是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類似工作的關鍵。

校友們也針對如何選擇進入大型生技公司或是新興的小公司作為第一份工作,分析其中利弊。規模大的老牌生技公司如 Genentech、Biogen 有相對完善且明確的升遷途徑,大公司歷練在未來轉換跑道時對於履歷很加分;相比之下中小型公司分工不若大公司精細,員工有機會較多元地嘗試各種不同性質的工作,能夠對公司運行發展的策略有更全盤的了解。

台灣生技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近年台灣本土生技製藥業發展蓬勃,許多與會的海外學子和青年都非常關心台灣的產業發展,也對日後回台求職有強烈的興趣。今年的 TTBA symposium 對此邀請到現任不分區立法委員、前台灣大學教授吳焜裕針對目前政府的生技產業政策規劃,生技產業人才勞動力供需問題,以及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專題演講。

在政策規劃和現況方面,吳焜裕委員表示自 2014 到 2015 年,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出口額增長了百分之十五,政府也在資原整合和智財法規上著力,希望能實現打造台灣為亞太生技重鎮的願景。吳焜裕委員今年十月在立法院發起「生物醫藥技術論壇」,邀請台灣本土產學界的專業人士組成智庫,參與討論台灣生技領域的未來發展。吳焜裕表示他希望居住在海內外的生技專業人士都能加入這個論壇,集思廣益才能為台灣找到更好出路。

而在個人職涯發展方面, 當今無論海內外求職的難度都在提高,相較於二三十年前,博士學歷不再是求職的保證。台灣的生技產業目前尚在起步階段,體制和法規的完整性不足,技術也落後歐美先進國家。吳委員特別指出,這些產業生態上的劣勢,可以轉為海外學子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的優勢。很多高度專業的職位目前在台灣的生技產業雖然仍“不存在”,但是可以被創造出來,而如何判斷台灣未來會需要哪些專業人才是海外學子為自己創造工作機會的關鍵。

此外,會中台美生技論壇的單元,邀請了四名在產業界有長期經驗的講者,分享他們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觀察,剖析當前的挑戰和未來的展望 。

高龍榮博士目前是台美藥劑協會 (Taiwa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s, TAAP) 的會長,目前是 J&J 子公司 Janssen 的臨床試驗安全部門主管,他直言台灣生技製藥業研發能量和資源不足,雖然政府有意提供資源推動台灣本土新藥開發,但所投入資金的規模遠小於美國大型藥廠。以目前歐美發展中的生物相似性藥品 (biosimilar) 為例,和小分子藥物相比,需要更嚴格的測試和品質控管,因此生產過程需要更多成本投資,規模不大的企業很難有機會涉足這個新興領域。他也提到自己過去曾試圖媒合國際大型藥廠收購台灣本土的研發成果,但對方評估後覺得研發成果的商業潛力太小,因此失去合作意願,顯示國內新藥開發在最根本的研發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許中強則提到,目前台灣生技業正在發展期,對中高階管理與臨床試驗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很多生技公司願意雇用有海外經驗的專業人才。因此他建議與會的青年留學生,若有意在為來回台灣投入生技產業,最好在畢業取得學位之後在美國累積足夠的工作經驗再返台求職,把自己在先進國家的經驗帶回台灣,多利用在國外建立的人脈取得資源及合作機會,才能帶給生技業更多創新變革的能量。

甫從美國取得學位返回台灣麗寶生醫任職的劉朝翰博士,則針對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領域在台灣的發展發表看法。他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服務雖然在起步階段,但因為社會結構的轉變,高齡化和少子化等趨勢影響下,國人未來對於個人化醫療的需求一定會增加,而個人化醫療的檢測和設計服務開發所需要的資源遠小於成功開發新藥的成本,因此他相當看好這個領域未來在台灣生技產業界的發展。

許中強和湯丹霞兩人也特別強調了台美兩地職場文化的差異,他們認為台灣企業的傳統經營分工方式,和歐美國家的生技製藥公司強調程序和邏輯思考的訓練不同 。他們認為有海外工作經驗的年輕學子若有意回台發展,要能堅持執行用自己在海外習得的經驗處事,才能讓大環境有所進步。

台灣生技人網絡建構 聚焦美國產業聚落

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旨在連結休士頓、達拉斯、奧斯汀、以及 College Station (德州農工大學所在地)、 San Antonio 等德州主要城市的生醫領域台灣人。提供當地台灣生技人互聯平台,促進領域內台灣人的交流討論是協會創始的目標。

美國德州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中,產業的重心在發展石化工業和航太工程,實際上德州南部的休士頓有發展生技的先天條件—全球規模最大、研究和臨床照護密度最高的醫學中心 Texas Medical Center。德州醫學中心內有超過十萬名員工,兩萬名醫師和研究員,每年醫治八百萬人次病患。而除了 MD Anderson 這個頂尖的癌症研究醫療機構,全球最大的兒童醫院 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等 21 間綜合型醫院、四間醫學院等等總共超過五十所醫學 / 醫療相關機構,也都坐落在德州醫學中心,因此當地整府極力推動加速醫藥生技產業的發展。由於看好休士頓在生醫產品的研發和臨床試驗上不可多得的地利之便,Johnson & Johnson 既波士頓和南北加州之後,於今年在此開設了 JLABS,以育成中心的方式扶植當地生技創新公司的早期發展和研發,也為當地的生技產業注入新能量。北德州方面,達拉斯的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在六位諾貝爾獎得主,13 位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成員的領銜下,基礎生醫研究的成果傲視全球。而除了 UT Southwestern 在 2009 年建立扶植校內技轉的 BIOCENTER 育成中心外,達拉斯也是全美第六大生醫加速器 Healthwildcatters 所在地,許多生技、醫療器材、健康管理的新創公司都在其資助下發展。

除了德州,在生技產業的矽谷-麻州波士頓地區,和新創生技公司的新興基地-加州聖地牙哥地區,也陸續成立了以台灣人為主的生技討論社群,並定期舉辦各類職涯發展講座和年度研討會。而為了促進資訊流通和強化人際網絡,各地社群之間多有往來之外,這些海外社群也和台大生技創業協會、中研院職涯發展協會、Investigator 等國內青年生技人的社群有密切的聯繫。藉由網路研討會等方式,分享在海外生技領域求學和工作的經驗。在國內生技產業起飛的今日,相信藉由這樣的交流,能激盪出許多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帶動年輕新血投入,讓台灣的生技產業有更寬廣的視野。

本文與照片皆由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 (TTBA) 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自:

基因領域最專業媒體團隊-基因線上GENEONLINE

基因線上

作者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基因線上」的專業團隊,追蹤全球基因產業的科技發展及文獻探討,即時提供全球華人醫師、生技人員及新聞媒體,最即時的基因科技與生醫資訊。遺傳學、優生、產檢、晶片、實驗室corelab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