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學新研究:少吃點,可能會有助於你的記憶力

尚未有留言

人體是個很有趣的個體。不吃早餐,會造成大腦供氧不足。而適度飢餓,卻又能提高大腦的記憶力。不知諸位有沒有和小編一樣的體會,適度飢餓的時候,反而更清醒,反應更快。已經去世的蘋果公司喬幫主也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飢餓素的新功能

據報導,月初2019攝食行為科學研究年度大會(annual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gestive Behavior)在荷蘭舉辦,會議上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提出飢餓素(Ghrelin)的新功能—— 參與大腦記憶的控制,特別是情景記憶。

此前科學家認為,飢餓素在從腸道向大腦發送飢餓信號的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飢餓素還參與了大腦記憶。

「Ghrelin 」,譯為胃促生長素、胃飢餓素等,是腸腦肽的一種,分泌於胃腸道,作用於大腦。具體由胃底部的內分泌細胞產生,是最近發現的一種腦腸肽,也是第一個可促進食慾的激素。它在進食前分泌,以增加飢餓感而聞名。

文章作者伊麗莎白·戴維斯博士在會議上說:Ghrelin由胃底部的分泌細胞分泌進入血液,和迷走神經的特殊受體結合,將信號從腸道傳遞至大腦。它除了增加飢餓感,增加進餐時食物攝入量外,還會影響人的記憶功能。該功能主要經過腸-腦軸實現。

他們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的小鼠實驗。實驗設計方案是讓大鼠需要記住特定位置的特定物體。

實驗中,他們首先採用RNA干擾技術減少Ghrelin 受體數量,從而阻斷了實驗大鼠迷走神經中的Ghrelin 信號。於對照組相比,迷走神經Ghrelin 信號減少的大鼠明顯「情景記憶」受損。

那什麼是情景記憶?

它是指有意識地回憶起關於個人體驗的記憶。比如對話、存放東西的位置、電影情節、人臉和嗅覺等感官性記憶。再簡單來說,就好比是「新聞寫作三要素」:發生了什麼、什麼時候、在哪兒發生。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迷走神經是連接胃腸道和大腦的「高速公路」

該發現的研究人員之一,Scott Kanoski去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明確的提出腸-腦軸的概念。論文指出迷走神經是胃腸道與大腦間的神經交流的關鍵。

迷走神經是連接科學家所說的「兩個大腦」的高速公路,這兩個「大腦」一個在你的頭部,另一個在你的胃腸道。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章中,小鼠實驗證明,對胃腸道迷走神經進行切除或選擇性消除大部分輸入大腦的信號,都可損害依賴於海馬的空間和情景記憶,這與胃腸道中的神經發生和神經營養相關生物標誌物的表達降低有關,比如飢餓素。

文章中更深奧的內容包括內側隔核(MS)是連接孤束核內側亞核與背側海馬谷氨酸能神經元的中轉區域;大腦接收GI 迷走神經感覺信號的第一站就是孤束核內側亞核。

這個時候,文章結論已經呼之欲出了:來自消化道的迷走神經信號可促進由海馬介導的記憶功能。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事實上,這和我們祖先的進化歷程可能有關係。

文章作者Scott Kanoski說,「在遙遠的原始年代,我們還是採集部落,而非種植部落的時候。祖先需要記住他們發現和收集食物的地點,這樣才能反复前往。」

好比是,每當飢餓的時候,祖先的大腦就會想起來,在河流的對岸有一處蘋果林,上次吃的很開心,我今天要再去一次。

這就把飢餓素和「情景記憶」聯繫在一起了。

Scott Kanoski還舉例說:「那個時候,腸道與大腦之間的互作就像谷歌地圖導航app一樣特別重要。」

如果人體真的存在「第二個大腦」,那麼它一定就是「腸腦」了。

胃腸道裡密布的錯綜複雜的神經系統,常常被科學家成為為第二個「大腦」、人體第二個指揮系統。

Emmmm,也許這是「減肥手術」的另一個發展途徑?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Plus
圖片擷取自freepik

生物學霸

作者

生物學霸

生物學霸是中國丁香園旗下專為科研人員打造的公眾號,在這裡可以免費下載文獻、查找實驗 protocol 和優質產品、獲取實用科研乾貨、覽讀科研趣事與心得。丁香園是中國領先的醫療領域連接者以及數字化領域專業服務提供商。成立19年以來,丁香園打造了國內領先的醫療學術論壇及一系列移動產品,並全資籌建了實體診所。通過專業權威的內容分享平台、豐富全面的數據積累、標準化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丁香園連接醫院、醫生、科研人士、患者、生物醫藥企業和保險,覆蓋千萬大眾用戶,並擁有550 萬專業用戶,其中包含200 萬醫生用戶。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