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新生兒的嚴冬即將來臨 ? 應多管齊下治標治本

尚未有留言

台灣每年生育率節節下降,民國106年出生人數為193,844,僅次於民國99虎年,為有史以來第二低,換算成生育率為1.125,也就是國內平均每一名育齡婦女生育數僅有1.2 人,若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比較,台灣生育率跟義大利並列倒數第一,在亞洲只高於香港。生育率偏低已經成為OECD國家的頭痛問題

針對低生育率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世代間要達成完全替代,每名婦女生育率必須達2.1 以上,OECD報告中分析,生育率持續降低對經濟將造成負面影響,年輕人要扶養的老人數太多,勞動人口減少,將使經濟減緩。其實要維持人口成長穩定,這樣的數字是相當危險的。像是鄰國日本二十年前就設立了一個跨部會少子化大臣,花費了整整 20 年才讓生育率從 1.0爬升到 1.4。雖然生育率低儼然成為國安問題,但目前政府對此的努力仍有所不足。

生育率低需同時考量幾點問題:首先是建構友善托嬰政策及友善職場環境,目前有超過五成的婦女均已進入職場,對臺灣工商發展也著實功不可沒。隨著臺灣女性在職場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的同時,年齡在22~44歲的育齡婦女成了女性勞動參與的主要群體。當夫妻雙雙投入職場時,家庭中的事務及育兒工作該如何處理與該由誰負擔呢?如果沒有提供良好的托嬰育兒政策,許多人就寧願選擇放棄生育。加上台灣許多為中小型企業,在人事的安排上,比較不會考慮職業婦女在產假及育嬰假上人力的需求,以至於懷孕婦女在職場上受到排擠。國家如何透過人力補充或減稅政策,鼓勵企業建置友善懷孕職場,讓年輕人願意生也敢生是相當重要。

就此,婦產科醫學會除了希望政府能提供友善的托嬰及職場環境以外,去年開始我們也提出生育管理制度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從健保大數據預估未來的新生兒人數,分析各個地區的生產量,除了妥善配置各個地區的醫療院所是否足夠支應這些生產人數,也希望能同時建立高危險妊娠照護監測網路,讓各地的醫療院所建立一個資源上的結盟。其次,如果能藉由這份數據建立開放醫院的制度,建立就地產檢,但集中生產的制度,就能提供孕婦更好的照護。

隨著結婚年齡變晚,生第一胎的年齡也隨之往後延。過去的人約在20∼25歲結婚,現代人則約在30∼35歲結婚,高齡產婦在懷孕及生產時所必須面臨的風險和壓力比一般產婦高出許多,也極易引發母親出現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尤其一旦併發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更是危險。甚至高齡產婦也是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的高危險群,不但孕期容易出血,也容易在37週以前早產,或者造成胎兒生長遲緩的狀況。如何讓已屆孕齡的婦女願意提早生育年齡? 在改善生育觀念方面,或許可參考鄰國韓國的經驗,甚至動用到大眾行銷來提升生育率方面,藉由電視劇將家庭的觀念植入新一代的腦海中,讓新一代不認為生育是個負擔。

由於晚婚加上生活方式的變遷,許多婦女的卵子、胚胎品質亦會隨著生育年齡而下降,但是近年各種產前篩檢方式推陳出新,像是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FTY/NIPT)比起過去的侵入性羊膜穿刺更安全、近年發展的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基因檢測(PGS)技術,可以幫助卵子減少或重複流產的族群,在胚胎植入前挑選染色體正常的胚胎,不僅可以提高胚胎著床的成功機率。建議已屆生育年齡的高齡產婦,也可以多加利用。

除了生育人數遞減,婦產科專業醫師的凋零是另一層面的隱憂,對此政府單位藉由健保將生產給付額提高,未來有望吸引更多年輕的醫師加入產科照護的行列,也希望假如能透過前述的生產管理制度,投注更多資源,才能提供更多醫生到偏鄉服務的資源,但這仍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投注。

本次的婦產科醫學年會,針對上述生殖醫學相關議題,邀請到一位日本醫生,針對過去日本少子化的經驗演講,也規劃有女性更年期後的心血管疾病講題,希望透過鼓勵女性的運動習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年會議題相當豐富,值得期待。

江盛之 編輯

作者

江 盛之

擅長觀察生技及醫療時事,並關心國際間最新醫療科技動態與發展,運用淺顯易懂的說明方式,讓讀者快速閱讀並理解。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