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學術不端,Nature和Science論文接連被“打臉”

尚未有留言

最近的學術圈真可謂是多事之秋。2019 年 8 月 28 日,最新一期 Nature 在線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吳旭教授團隊的題目:Fatty acids and cancer-amplified ZDHHC19 promote STAT3 activation through S-palmitoylation 的研究論文,論文發表第二天,就被發現圖片存在多處涉嫌重複使用的論文造假現象。

在 Nature 發文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可謂畢生夙願一朝成真,可惜該論文發表第二天,就被發現圖片存在多處涉嫌重複使用的論文造假現象。筆者看了文章主要是有幾張 Western Blot 的圖片存在不恰當裁剪和重複使用。

 

 

屋漏偏逢連夜雨,拔出蘿蔔帶出泥,第一作者Niu Jixiao 的其他3 篇文章均被爆出存在類似的涉嫌操縱圖像的論文造假行為,目前官方已經啟動調查程序,造假者最終的後續我們拭目以待。

 

無獨有偶,另一頂刊 Science 在不久之後也傳來了論文造假的事情…

2016 年的一篇關於用抗整聯蛋白 α4β7 抗體治療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陽性獼猴的論文存在重大缺陷,新的研究表明 α4β7 抗體無法用於治療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2019 年 9 月 4 日,有 3 篇 Science 背靠背發表,表明 α4β7 抗體無法用於治療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Science 主編也發表對該文章的「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主要是因為該文章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如數據丟失或虛構、造假等學術不端。據悉,受到「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待遇的論文歷史上撤稿率高達到 93%。

 

兩大頂級期刊同一時間段被打假實屬罕見,不過論文造假的新聞這些年來從未讓人失望過…

  • 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幹細胞克隆造假風波;
  • 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 PS 出可分化為多種細胞的「STAP 萬能細胞」;
  • 從哈佛大學再生醫學中心主任、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大牛皮耶羅・安韋薩十八年來無中生有的「再生心肌的干細胞」;
  • 人為編造謊言、畫餅充飢的日本諾獎得主山中伸彌;
  • 美國頂級貝爾實驗室當代科學史上規模最大的論文造假醜聞 ——「舍恩事件」;
  • 中國著名高校院長通過偽造數據,坑蒙拐騙「研製」成「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國產 CPU「漢芯事件」……

如此觸目驚心的學術圈造假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這些響噹噹的大人物冒天下之大不韙用自己畢生榮譽、終身積累作賭注來冒險、投機、造假,筆者試著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客觀原因致使造假低風險

首先,以生物和醫學學科為例,影響實驗的因素眾多、個體的不確定性及實驗週期長等會導致可重複性降低,造假的實驗數據被查到的概率小。

2005 年,時任首爾大學教授的黃禹錫,領導研究團隊先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克隆人類胚胎幹細胞和患者匹配型乾細胞。

當其實驗數據被造假,後來者在重複不出後多數人首選會懷疑的是自己的實驗技術不行、實驗條件不行、使用的試劑不行……

根本不會考慮也不敢去考慮這本來就是假的,生物實驗的周期本來就長,特別是涉及克隆、轉基因小鼠,再算上整個實驗所需的經濟成本、自己重複實驗時間成本以及課題、基金、項目迫在眉睫的壓力等從而導致其造假的實驗數據被驗證出的概率變小、時間加長。

Nature 曾對 1500 位讀者和科學家進行了問卷調查,90% 的被調查者認為可重複性危機普遍存在,超過 50% 的人甚至無法重複出自己的實驗數據。

 

 

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ASCB) 在對900 名成員進行問卷調查中也得出類似的結論,有近40% 的人表示「發表高層次文章的壓力影響了文章的可重複性」。

 

大牛學者的明星光環作祟

其次,造假者若為領域內頂尖學者,其明星光環加持,資源基礎深厚,馬太效應集聚,尚方寶劍 CNS 頂刊開道,虎頭鍘下可刀下留人。

以專業造假十八年的哈佛大學國際心血管領域頂尖大牛皮耶羅・安韋薩為例。

早在 2001 年安韋薩就在心肌上動起了「心機」,在《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說可以用來自骨髓的 c-kit 幹細胞使心肌再生。

隨後他又於2003 年在《Cell》上發文稱不需要骨髓幹細胞,使用成熟的心臟幹細胞就能修復心肌,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皮耶羅・安韋薩先後在《Lancet》、《 Circulation》等醫學頂刊發文,自己事業同樣平步青雲,擔任多個要職,領域內話語權分量極重。

 

很少有人敢像皇帝新裝裡的小孩那樣勇敢的站出來揭發他,即使造假行為敗露,在其的影響下檢舉調查工作進行的依舊困難重重。

整個心肌幹細胞相關的研究被認定為「從一開始就基於欺詐性數據」,很難想像這十多年來,那些陽性結果是如何出來的。

這對於心肌再生領域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意味著無數研究人員投入的人力財力瞬間化為泡影,所有抱有希望的患者瞬間失去了希望,在這一領域的學生將面臨重新選擇專業和逝去的美好年華……

 

造假「生意」一本萬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造假收益高,見效快。

科研工作者經費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政府資助,而政府資助主要看科研人員的工作量、有沒有高水平論文以及負責人的職位頭銜等。

那怎麼評價科研人員的工作呢,就是看論文,有 CNS 及其子刊,就表示工作傑出,容易晉升職稱,也就容易申請到科研經費,相應的收入就高,科研資源就能源源不斷。

於是為了發表論文,評職稱和獲取經費,很多學者在上級的壓迫或自己迫於壓力不得已選擇性報導數據甚至直接造假。

 

最著名莫過於國產CPU「漢芯事件」,主角陳進通過偽造數據,從國外公司買來芯片,僱人將芯片表面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成功研製」成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漢芯一號」。

於是事業上平步青雲,三年之內接連當選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市第八屆科技精英、上海IT 青年十大新銳等稱號,並出任上海市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還獲得了過億的科研基金。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於造假者而言,在學術圈這個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為主要監督手段的職業中,為了名利、榮譽等造假就像飲鴆止渴,騎虎難下。

而作為從業者,我們要學會擦亮眼睛、敢於質疑、端正態度,恪守職業道德,遠離論文造假。

 

你也有聽過學術造假事件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1] Byrareddy S N,Arthos J,Cicala C,et al。抗逆轉錄病毒和α4β7抗體治療後SIV +獼猴的持續病毒學控制[J]。 Science,2016,354(6309):197-202。
[2]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0/antibody-treatment-surprisingly-cures-monkeys-hiv-infection
[3] Boulbes D R,Costello T J,Baggerly K A,et al。數據再現性及出版過程對實驗室研究倫理報告的影響[J]。臨床癌症研究,2018年。
[4] http://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clincanres/suppl/2018/04/11/1078-0432.CCR-18-0227.DC1/195818_2_supp_4658218_p6d40n.pdf
[5] Anthony R. Artino Jr,Erik W. Driessen和Lauren A. Maggio。道德的灰色陰影:健康專業教育中可疑的研究實踐。 BioRxiv。 2018年1月31日。土井:10.1101 / 256982。
[6] https://www.nature.com/news/1-500-scientists-lift-the-lid-on-reproducibility-1.19970

生醫編輯群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