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外研究發現:利用飲食可以大幅延緩帕金森氏症的發生率

在國際雜誌Movement Disorders上一項研究報告中,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MIND(益智飲食方式)和地中海飲食模式與帕金森氏症晚期發生有著相關性,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就知道MIND飲食對諸如阿茲海默症和癡呆症等疾病有著神經保護效應,本研究則首次揭開這種飲食方式與帕金森氏症患者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

西班牙研究:有種特殊的茶能刺激新神經元的生長!

根據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指出,一種以ayahuasca(產於亞馬遜地區的熱帶藤蔓,以其致幻作用而聞名)泡成的茶,其主要天然成分之一是二甲基色胺(dimethyltryptamine, DMT),它可促進新神經元的形成。除了神經元外,還能誘導其他神經細胞的形成,例如星形膠細胞和寡突膠細胞。

中風會不會引發失智症? 國衛院發現預知生物標記

中風是血管性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危險因子,中風患者如果存活下來,26週內會逐漸恢復功能,然而有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伴隨認知功能障礙的現象。國際研究報告指出,中風病人得到中風後失智症(post-stroke dementia, PSD)的機會約30%。首次發生中風的病患,在一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率為7.4% ,而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的發生率則高達41.3%,目前仍沒有有效的生物標記,足以觀察並確認罹患中風後失智症的風險,以即早控制及治療。

美研究發現:一種罕見的癡呆遺傳形式可能為阿茲海默症新治療

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罕見的癡呆遺傳形式,並於近期發表在《Science》國際期刊上。這項研究發現找到了一個關於導致大腦中蛋白質堆積的全新路徑,而這種途徑會造成一個新發現的疾病以及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此發現將可能成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的新靶點的可能性。

Front Cell Infect Mi:腸道黏液變化影響腦部疾病

黏液是抵抗腸道中有害細菌的第一道防線,但它是否也可以成為我們防禦腦部疾病的一部部分?先前的研究曾指出腸道細菌的失衡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和其他腦部疾病有關,但確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針對113項神經、腸道和微生物學的深入探討研究後,提出了這些研究的一個共同點-“腸道黏液的變化”。這項研究已發表於《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AJCN新發現!平時食用草莓、蘋果與喝茶即可防阿茲海默症

根據一項由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讓·梅爾(Jean Mayer)的USDA人類營養衰老研究中心(USDA HNRCA)近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與消耗更多的替代類 黃酮的食物(如草莓,蘋果和茶)的老年人比例,使用更少的這些食物的老年人在20年裡患上阿茲海默症和癡呆相關疾病的概率增加了兩到四倍。

阿茲海默症發生年齡下降 醫院提出治療新方法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在臺灣65歲以上人口中罹患失智症的近27萬人,等於65歲以上的長者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的長者則是每5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而失智症患者的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花蓮慈濟醫院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表示,除了失智症人口上升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失智症年輕化!

WINWIN打包勝利 兒童科普教育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