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中風會不會引發失智症? 國衛院發現預知生物標記

中風是血管性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危險因子,中風患者如果存活下來,26週內會逐漸恢復功能,然而有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會伴隨認知功能障礙的現象。國際研究報告指出,中風病人得到中風後失智症(post-stroke dementia, PSD)的機會約30%。首次發生中風的病患,在一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率為7.4% ,而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的發生率則高達41.3%,目前仍沒有有效的生物標記,足以觀察並確認罹患中風後失智症的風險,以即早控制及治療。

失智症也有假性的?醫師教你怎麼判斷

隨著老年化社會的來臨,近年來失智症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國人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專注力與記憶力,有沒有退化的跡象而擔心自己是不是得到了失智症。但鄭勝允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

英國研究:多與人互動可降低失智風險

隨著年紀漸增,身邊的朋友保持聯繫的也越來越少,現在的你,還有幾個會常聚一聚的朋友呢?還是長日無事,待在家成為名副其實的「阿宅」呢?雖然有些人覺得社交是一件麻煩的事,但你知道嗎?近期英國研究顯示,在60歲時經常進行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後來患失智症的風險。看完全文,記得順便邀約好友,把自己假期排好、排滿。

預防失智 從健腦四大寶典做起

醫療科技及預防保健的知識提升,國人平均壽命從民國 100年的 79.1歲到 106年増至 80.4歲,顯示國人已經越來越長壽。隨著年紀增長,除了器官功能老化外,另一個極需重視的是大腦功能的健康,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 2050年全球失智症人口將高達 1億 3150萬人, 面對失智人口快速增長,如何讓自己不僅長壽,還要活的健康快樂儼然成為重要課題。

失智症是慢慢的離開 張善政:母親說日文…不認得我了!

失智是逐步遺忘的過程,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受社團法人彰化縣戀戀半線失智協會邀請,擔任座談會的講者,分享照護的心路歷程。張善政特別提到,「失智症,就是親人不知不覺慢慢離開你的過程,彷彿一場漫長的告別…」此段演講引人動容,更引發現場失智症照護家屬的共鳴。

北醫證實:空汙會影響記憶力!

台灣空氣汙染問題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之一。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研究證實,空汙不僅引響人們的呼吸道系統,還會影響到大腦的健康,連帶使記憶力下降。成因就是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會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使腦部發炎。該研究刊登於毒理學知名的國際期刊「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阿茲海默症最新研究:可透過驗血提早10年檢測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人痴呆(但醫界不建議使用此名稱),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且隨著時間的演進而不斷惡化的腦部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常發生於65歲以上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為喪失短期記憶、語言障礙,到後期則會影響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