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最前線 從受助到助人(二)

尚未有留言

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國,近年來台灣在醫藥進展、科技研發、疾病防治等措施上,有大幅度的進展。早年各國曾伸出援手幫助台灣站起來,讓台灣民眾點滴在心頭,如今台灣有能力起身幫助他國,我們願意推廣自身防疫的經驗。也許,台灣走不進WHO的每場會議,我們借助傳播管道的多元性,期待台灣的防疫經驗,能成為全球防疫缺口的助力。

傳染病很特別,可跨越人種、貧富、國家、階級、信仰等因素,尤以瘧疾、愛滋病、B肝、腸病毒、肺結核、流感等疫病是台灣研究的重點。臺灣地處亞熱帶,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傳染病借助不同的媒介將病毒傳散,例如昆蟲、動物、飛沫、血液、接觸、飲水和食物傳染等。

讓B型肝炎與愛滋病不在蔓延

為讓下一代擺脫B型肝炎、愛滋病的糾纏,台灣人付出血汗,讓肝病不在是頭號殺手,同時扭轉台灣新一代年輕人對愛滋病的看法。目前兩種疾病共通特色,均經由血液或生殖液的接觸感染,簡而言之輸血、共用針頭、刺青、性行為等途徑傳染性較高,因應兩項疾病的根源,集結台灣前人的智慧與努力,無論在宣導、防制、手術,台灣成功交出一流的成績單。

台灣減害計畫 開啟愛滋病另外一扇窗

愛滋病很可怕嗎?其實不然,但愛滋病因早年科學家的錯誤推理、政府的錯誤政策、民眾們錯誤理解,造成許多家庭的悲劇,也讓同性戀族群遭受汙名化,美國有雷恩懷特、台灣有田啟元,兩人均因愛滋病遭受歧視、排擠,讓愛滋病患者面臨人性、親情、愛情的考驗,愛滋病不僅挑戰醫療科技,更檢視現代社會的制度、文化、人權與正義。

依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Taiwan CDC)統計,2004年至2005年愛滋病疫情大爆發,主因是注射藥癮者共用針具或稀釋液,導致愛滋病患人數遽增,2005年新增通報感染3,378人,其中2,425(占72%)為藥癮者。在2005年衛生署推行「減害計畫」(Harm Reduction Program),計畫包括三個核心策略:衛教諮詢服務、清潔針具、替代治療,成功將愛滋病的感染人數從1300多人,驟降至目前約700多人。

澳洲減害之父Dr.Alex Wodak參與台灣減害計畫擬定,並提供建言諮詢,他曾表示,台灣減害防治經驗需多參與國際會議,並將經驗大力傳遞出去。愛滋病在台灣研究者的努力下,中研院院士何大一在1995年發明的雞尾酒療法、1999年研製C型愛滋病疫苗、2014年發表愛滋病免疫新藥GSK 744LA。時至今日,「雞尾酒療法」目前仍是最常用治療方法之一,讓愛滋病成為吃藥便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何大一曾表示,目前愛滋病感染人數不斷增長,沒有因為「雞尾酒療法」而攻克,我們只是贏得了一場戰鬥,但戰爭還沒有結束。

WHO在2015年建議將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簡稱PrEP)作為全球愛滋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台灣在醫療資訊的落差下,努力追上國際醫療防治趨勢,台灣政府在2016年相繼提出「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暨PrEP前驅計畫」、「在家愛滋自我篩檢計畫」。兩項計畫推動不僅增加對抗愛滋病的輔助工具,更協助高感染風險的民眾(如感染者配偶)增加一層防護罩,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醫療與科研給予愛滋病人的協助有限,無法輕易顛覆錯誤的觀念,為打破愛滋病「接觸就會傳染」的錯誤觀念,台灣年輕人在2017年「如果是你 IfIWereYou」粉專推出一則街頭實測的影片。當HIV感染者矇眼進行街頭擁抱實驗,一旁的留言板充斥著難聽的污名時,你會願意擁抱他嗎?結果顯示,在西門34分鐘、華山20分鐘的實驗中,收到115個溫暖擁抱、42則鼓勵、0則惡意留言。實驗過程中,路人不理會惡意攻擊的演員,一旦有人開始擁抱,擁抱會持續接力下去,也同步應證一個人的行動,其實可以影響很多人。

血與汗的付出 台灣換來下一代的健康

曾經台灣是肝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B型肝炎屬於病毒性肝炎,也是促成肝細胞癌、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元兇。在當年台灣預估有300萬B型肝炎帶原者,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有15%至20%,平均每5人有1人是帶原者,同時每年約有10,000多人死於肝病。

施打疫苗防治肝炎轉化為肝癌的過程中,台灣展開公衛之戰的辯論,國內免疫學者、分子生物學家相繼提出反對的聲浪。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由畢思理、李國鼎、李慶雲等人獨排眾議,在台大和北榮分別進行臨床試驗。這場對抗B型肝炎戰役,在1981年獲得試驗結果,當時的衛生署經評估與討論,在1984年針對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所生的嬰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也在 1986年為新生兒全面接種,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接種B肝疫苗的國家。

依研究追蹤顯示,1989年2歲以下孩童帶原率降為1%至2%;1994年10歲以下孩童帶原率降到1.5%以下,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8歲以下兒童帶原率更是低到小於1%,也進一步有效阻斷母嬰垂直傳染,並證實經疫苗注射有效預防肝炎、肝癌,而世界衛生組織在1993年,正式將B型肝炎疫苗列入官方推薦注射的疫苗。

除了新生兒全面接種肝炎疫苗之外,與台灣肝癌相關的醫療研究未曾停下腳步,1954年臺大外科教授林天佑將原本運用於肺臟的手指切法原理,嘗試運用在切肝手術上,首創「手指切肝術」(finger fracture),完成世界第一例的左葉肝臟切除個案,此項手術的發明為台灣肝癌外科手術奠定下良好的根基,技術、人才開始茁壯發枝。隨著醫學的進步,台灣肝癌移植技術同步成長,移植技術成功率平均9成以上,但台灣醫療團隊面對每一次的手術,仍保持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因為他們深知每一場手術,是兩個家庭共同的期待。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程婷 編輯

作者

程婷 編輯

曾任職媒體機構,熱愛簡單的科學與醫學新知,用簡單的文字,協助大眾快速理解最新的技術與知識。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