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技官民互助,才能創造耀眼未來

2003年台灣經歷了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從中吸取教訓並學習到很多的防疫經驗,也使我們在此次新冠疫情初爆時能夠快速的應變。台灣短期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美中不足的是目前相關的檢驗試劑產業並未能抓住這波商機,疫苗開發進度也相對緩慢。其實在過去十年台灣生技產業的能力已經大幅提升,自產的檢驗產品並不亞於進口,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國內自主能力的建立,並從而幫助提升生技產業的規模,相信這樣將能使台灣的長期防疫做得更好。

 

近期我有幸受邀參與BIO全球大會的線上論壇,各國代表總是詢問我為什麼這次台灣的防疫可以做的如此成功。

其實主要是我們早在2003年SARS時遇到了類似的危難,所以各種防疫措施及國民行為都能充分配合執行,例如加強公衛宣導、全台醫院增設隔離病房、健保卡及數據庫的運用等,再加上政府第一時間管制國際旅客的進出,且快速地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依疫情發展情況進行相對的應變措施,並透過每日記者會說明疫情現況,使政府與民眾建立良好的互信,使得台灣在這次防疫做得很好,受到國際的注目。

 

但防疫可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大面向,此次台灣的短期防疫確實有效地將疫情控制住並阻止疫情蔓延,但就長期防疫能力來說,我們的檢驗、疫苗及藥品都仍仰賴進口,缺乏自主量產能量。其實過去十年來,台灣的生技研發及生產能力已經大幅提升,從前端研發到後端量產均已有能力完成。此次因受限於現有法規及審核程序,導致國內的檢驗產品無法及時通過許可,使銷售速度晚了其他國家一步,加上國內市場小,產業規模不夠,因而商機受限。

 

以檢驗試劑為例,這項技術對國內生技廠商來說已能得心應手,年初台灣與韓國在防疫檢驗產品開發的腳步不相上下,但因韓國已有特殊專案審核法規,只花了一星期即在二月審核通過,韓國廠商製造的試劑除了在當地使用,二月底就已經銷售到義大利和日本。

而台灣則因過去緊急狀況下只允許「專案進口」,卻沒有「專案製造」的法規。再加上檢體由政府控管,廠商難以取得檢體進行臨床確效,無法完成開發送審。一直到3月底在業界的呼籲及衛福部的努力下,才公布專案製造的審批法規,足足晚了韓國約兩個月,也錯失了進軍國際市場的良機。

 

此外,在疫苗開發方面,許多藥廠擔憂疫情過後,市場消失,因而不敢投資進行藥品及疫苗的開發及量產。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政府應與產業互助,盡快提出相關補助、投資及採購方案,才能使整體產業鏈培養出長期的防疫實力。

2020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再度由台灣拿下主辦權。本因疫情影響考慮延期,但由於生技產業亟需洽談合作及募資,因此我們仍決定如期舉辦,但改以「實體在線」 (Online + Live) 的方式進行。由於國際交流合作對生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若只有台灣自己參加,就失去國際參與的功效,所以這次將透過實體在線的模式,讓各國的專家學者及產業界能遠距參與進行交流。

雖然許多專家無法親自到台灣來,但講員卡司水準及國外參與層度絕不遜色,例如諾貝爾獎得主Tasuku Honjo、Breakthrough獎得主 Hans Clevers、默克藥廠資深副總裁Andree Blaukat等,均可以透過線上的模式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有近10位哈佛和MIT學者以及12家以色列新創公司參與創新論壇。在此次疫情中網路世代興起,線上參展、線上研討及線上媒合將成為未來的趨勢。無論是新藥開發或是新創醫療科技,透過線上交流將不受時間及地域的限制,24小時都能約定線上聯繫、交換名片及交談,應會吸引更多國外公司及投資人一起參與。

 

目前在台灣,具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及爆發性的技術較為少見,因此,政府應該更積極地支持基礎研究,從中探索創新科技,而中研院、工研院、國衛院、國研院、生技中心等相關研發機構,更應扮演帶頭的角色,與各領域的企業一起合作,讓台灣發光發熱,打進國際市場,如此才能發揮台灣的優勢,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

 

 

【受訪專家】

生技產業發展協會 李鍾熙 理事長

 

生醫編輯群 Liao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