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標靶藥物順序優化後,肺癌治療就如同慢性病!一名 64 歲女性,平時並無菸酒嗜好,因長期胸悶,甚至已至疼痛的程度而前往就醫,才發現是肺部腫瘤壓迫胸腔所致,進而確診為肺腺癌第三期。雖已錯過手術時機,卻透過基因檢查發現,符合標靶藥物使用條件,經醫師評估後,採用不可逆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初期腫瘤即明顯縮小,胸痛症狀更獲得大幅度的緩解,追蹤至今已 5 年,不僅對病情感到樂觀,更經常與三五好友相聚跳舞,面對回診就像慢性病控制般!
收治該名患者的成大醫院胸腔外科顏亦廷醫師表示,臨床觀察,約有6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不過,在醫療進步的現今,針對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醫師會安排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並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與日常需求,作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的依據,進一步為患者擬定最適切的治療策略。
晚期不等於末期 不可逆標靶藥物為晚期肺癌治療解套
顏亦廷醫師說明,標靶藥物仍是晚期表皮生長因子突變的肺腺癌治療第一線首選,臨床上,亞洲約有5至6成的肺腺癌患者,可透過對應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相較於第一代標靶藥物,第二代不可逆標靶藥物可以抑制較廣泛的ErbB家族且不易脫靶,對於腫瘤抑制效果更強效,也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
標靶藥物治療順序再躍進 存活期有望突破5年
顏亦廷醫師進一步補充,近期也有真實世界證據(Real World Evidence,指利用醫療大數據得到比臨床試驗設計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據)證實,治療順序對療效有正面影響。研究顯示,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有一半以上的亞洲病人接續使用標靶藥物的時間可長達近四年,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期,甚至有機會超過5年,其優異的成效,不僅讓醫界感到振奮,也協助晚期肺癌患者延長標靶藥物治療的時間。
近年,早期肺癌的確診率已逐漸提高,過往僅能透過胸部x光診斷,隨著電腦斷層的普遍,現今也發展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顏亦廷醫師提醒,本身抽菸、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年齡到達40歲以上就應該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雖然晚期肺癌治療已有最佳化選擇,及早診斷仍是肺癌治療的首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