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疾病的演化,生技醫藥領域不少研究需要提取單細胞,但傳統抓取單顆細胞的成功機率僅有 10至 20%,國衛院研究員研發的「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將單細胞體取成功率提升近 80%,有利於細胞異質性研究、製備生產抗藥物的細胞株等研發。目前,此項技術榮獲 2018年國家新創獎,也在 2019年 4月完成技轉授權給元錦生技。
臺灣研發技術榮登英國《Lab On A Chip》
微流體(microfluidic)技術常見於新藥開發、生醫研究及臨床檢驗等研究領域,具有成本低廉且檢測速度快等優勢。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許佳賢自2014年投入微流體通道的設計與開發應用,利用「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可高效率擷取單顆細胞,進一步將其培養成單株細胞族群,大幅降低製備單株抗體的時間,有助縮短後續抗體藥物的研發進程,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Lab On A Chip》。
圖說:副研究員許佳賢進行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的簡報。
微流體技術省力、省時、低耗材 有利縮短新藥研發
以往,抓取單顆細胞的成功機率僅有10至20%,對抗癌體藥物相關研發較為不利。許佳賢表示,為提升抓細胞的成功率,「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利用具有兩個微孔結構的特殊微流道設計,將單顆細胞高效率地個別抓取後,置入一個大培養空間中,提供足夠空間讓細胞貼附及生長,提升單細胞抓取成功率近80%,效率提升4倍多,有利於縮短製備單株抗體時間。
圖說: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及細胞培養過程
國衛院研究員兩項技術榮獲獨家專利
許佳賢指出,該技術不僅具有操作省時、減低培養耗材用量等優點,研究人員可依照不同的實驗需求選擇各種尺寸的孔洞,篩選不同種類的單顆細胞,達到高效率的單細胞篩選與培養。國衛院「轉移標的粒子之裝置及其方法」,也由許佳賢獨創的特殊結構設計,在細胞培養完畢準備進行後續的下游實驗時,有效移轉微流體晶片內的培養細胞至其他裝置,避免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風險與損耗,目前兩項授權技術均已獲得臺灣及美國專利。
圖說:由左至右國衛院副研究員許佳賢、國衛院長梁賡義院長、元錦生技董事長陳信湖、共同創辦人劉怡劭。
知識+:元錦生技
元錦生技專注於微流體生醫晶片的新創公司,主要建立生技醫藥、微流體技術與製造之整合式平台,以及提供微流體晶片設計與樣品製備等合作開發服務。「微流體雙微井單細胞培養晶片技術」技轉簽約案的促成,展現國衛院長期以來累積的充沛能量,元錦生技也期盼經學術研究與生技產業的鏈結,共同開創臺灣生技產業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