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辜成允、廖俊仁心法大公開

尚未有留言

工研院今 (19) 舉辦《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新書發表記者會,並請來工研院院長劉仲明、台灣水泥董事長辜仲允、台灣生醫材料總經理廖俊仁等共同分享微藻高值化、泡沫式人工腦膜的創新心法。

跨領域連結是創新關鍵
本日的記者會由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親自主持。他表示工研院設立的宗旨就是要協助產業前瞻創新,扮演新技術邁項產業話的推動引擎。他說:大量的「連結(connectivity)」與跨領域合作是當中的關鍵。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大量的連結會湧現出非預測性的成果。工研院打造出上百個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最大的目的就是可以更有效地與內部、產業、學校及國際做連結,大量的連結能讓產業形成獨特的平台或生態系,有助於創新,讓臺灣企業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提及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表示,要掌控核心價值才有主導權、也才有發言權與定價權,進而為股東創造更好的利潤。研發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除了靠自己去解決,也要找到互補的盟友,透過行銷來拓展市場,絕對不能怕失敗,才能成功。從《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專書中可以看到,儒鴻找到工研院成為盟友,跨領域研發出智慧感知衣,從紡織領域進一步跨足到健康產業。

微藻高值化點碳成金

辜成允認為找盟友相當重要,所以台泥找上工研院共同合作。他並且分享,創新是一種態度與信仰、一種行動,更是一種主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此時才要變已經來不及了,要預先做好準備並懂得窮則變、變則通,只有不斷貫徹創新的思維,企業才會永續。現在面臨多變的競爭與環境,未來會出現什麼競爭對手都是預期不到的,唯有積極應變,化被動為主動,在別人還沒變的時候就先變,才能掌握機會賺到錢。

台灣水泥曾苦惱於水泥廠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如何消耗,與台泥長久合作的工研院團隊看到一桶桶水泥製造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若不加以利用,實在可惜。在團隊一個轉念下,工研院和台泥擴大合作,利用「碳捕獲」技術將捕獲的大量二氧化碳用來養殖雨生紅球藻,進而從藻中萃取出具抗氧化功能的蝦紅素,用於每裝產品、保健食品之中。如此一來,工研院不僅解決廠商廢棄排放問題,借此將水泥、藻類和美妝連節起來。

泡沫式人工腦膜 腦膜缺損修捕快又好

台灣生醫材料總經理廖俊仁認為「醫療產業跟其他產業比較不同,對新創公司來說,不要看國外做什麼就做什麼,從觀念、技術到用人、選題都要非常謹慎,且要落實跨領域整合的能量,對他來說,勇敢挑戰困難就是成功的捷徑。」過去任職工研院 14 年間,主攻生醫材料相關技術,率研發團隊開發出「泡沫式人工腦膜技術」。廖俊仁說,只要是從01的創新醫材題材,他表示做任何研發,都會先思考如何帶動台灣產業升級。

台生材的「泡沫式人工腦膜」的動機,是兩年前為了解決台大醫生提出進行腦手術時常見的問題。醫生手術時需打開病人頭蓋骨並剝開腦膜,會遇到腦脊髓外流、沾粘的棘手問題,術後嘖需要使用「人工腦膜片」,由醫生在「腦洞」上縫縫補補,如果腦膜或頭蓋骨沒有固定修補好,容易產生腦脊外流或腦組織沾粘的問題,影響復原。當時某位工程師突發奇想提出:「乾脆像用泡沫髮膠噴一噴,可能還比較快」,讓在座醫生拍手叫好,也成為突破技術瓶頸的重要關鍵。「泡沫式腦膜片」一改傳統的人工腦膜片,而以慕絲狀呈現。不僅技術創新,泡沫式人工腦末還使用到原本裝設在腳踏車上的銀色充氣小鋼瓶。

泡沫式人工腦膜技術堪稱全球首創,使用方法簡單又有創意,可靠度也高,其反應過程都是物理變化,完全沒有化學成分,初期應用以腦膜臨床適應症為主,後續還可發展至脊椎膜及軟組織修復。

 

 

 

生醫編輯群 Liao

作者

生醫編輯群 Liao

生醫編輯群將致力於讓您接觸到國際生物科技的應用知識與國內外先進的生技及生醫產業相關報導,快速吸收最即時、最新的生物科技發展與生醫新知,改善醫病關係、醫療品質、正確的用藥方法。

Up Next

相關的 文章